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东观汉记校注> 東 觀 漢 記 卷 二 十 一

《东观汉记校注》·東 觀 漢 記 卷 二 十 一

东汉 东观汉记校注 吴树平校注 著

載記〔一〕

  王常〔二〕其先鄠人,常父博,成、哀問轉客潁川舞陽,因家焉。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三〕誅不從命,封拜有功。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

  上於大會中指王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四〕初學記卷一七

  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苗虛。〔五〕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  王常為橫野大將軍,〔六〕位次與諸將絕席。〔七〕書鈔卷一三三

  山桑侯王常孫廣坐楚事,國除。〔八〕御覽卷二0一

  〔一〕「載記」,史通題目篇云:「東觀以平林、下江諸人列為載記。」

  〔二〕「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人,范曄後漢書卷一五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據范書王常傳載:「王莽末,亡命江夏。久之,與王鳳、王匡等起兵雲杜綠林中,聚眾數萬人,以常為偏裨,攻傍縣。後與成丹、張卬別入南郡藍口,號下江兵。」王常屬下江,在東觀漢記中當載在載記。  〔三〕「以常行南陽太守事」,此句原無,范曄後漢書王常傳云:「更始西都長安,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令專命誅賞。」今據增補。

  〔四〕「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忠」字原誤作「中」,聚珍本作「忠」,類聚卷二0引同,今據改。此條御覽卷二四0、卷四一八亦引,文字大同小異。

  〔五〕「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苗虛」,范曄後漢書王常傳云:建武五年,「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李賢注云:「東觀記曰沛郡賊苗虛也。」本條即據此輯錄。

  〔六〕「王常為橫野大將軍」,此為建武七年事,見范曄後漢書王常傳。

  〔七〕「絕席」,獨坐一席,以示地位尊顯。御史大夫、尚書令、司隸校尉皆專席。此條類聚卷六九、御覽卷七0九亦引。

  〔八〕「國除」,事在永平十四年。

  劉盆子〔一〕赤眉欲立宗室,以木札書符曰「上將軍」,與兩空札置笥中,大集會三老、從事,令劉盆子等三人居中央,一人奉符,以年次探之。盆子最幼,探得將軍,三老等皆稱臣。〔二〕聚珍本劉盆子年十五,被髮徒跣,卒見眾拜,〔三〕恐懼啼泣。〔四〕從劉俠卿居,為盆子制朱絳單衣、半頭赤幘、直綦履。〔五〕盆子朝夕朝,俠卿禮之。數祠城陽景王,使盆子乘軍中鮮車大火馬,〔六〕至祠所,盆子時欲出從牧兒,俠卿怒止之。軍入左馮翊,至長安舍,盆子乘白蓋小車,有尚書一人,亦小車絳袍衣裳相隨,軍中皆笑。諸牧兒共呼車曰:「盆子在中。」時欲驅出,前車不肯避也。書鈔卷一三九

  使盆子乘車入長安,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拔庭中蘆菔根,〔七〕捕池魚而食之。〔八〕聚珍本

  更始死后,赤眉轉從南山下,號稱百萬眾。盆子乘王者車,駕三馬,從數百騎,罷歌吹者廩食,〔九〕棄其數車道中,侍從者稍落。〔一0〕書鈔卷一三九

  劉盆子兄式侯旦請上曰:〔一一〕「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上曰:「待君以不死耳。」書鈔卷一一九

  劉盆子將丞相以下二十餘萬人詣宜陽降,〔一二〕奉高皇帝璽綬,〔一三〕詔以屬城門校尉,賊皆輸鎧甲兵弩矢矰,積城西門,〔一四〕適與熊耳山等。〔一五〕書鈔卷一一九

  〔一〕「劉盆子」,太山式人,城陽景王章之後,范曄後漢書卷一一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袁山松後漢書。

  〔二〕「三老等皆稱臣」,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樊崇等「欲立帝,求軍中景王後者,得七十餘人,唯盆子與茂及前西安侯劉孝最為近屬。崇等議曰:「聞古天子將兵稱上將軍。」乃書札為符曰「上將軍」,又以兩空札置笥中,遂於鄭北設壇場,祠城陽景王。諸三老、從事皆大會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後探得符,諸將乃皆稱臣拜」。與此大同小異。  〔三〕「劉盆子年十五,被髮徒跣,卒見眾拜」,原無上二句,「卒見眾拜」作「盆子見眾拜」,今據聚珍本和御覽卷三七三所引增改。此三句御覽卷四八八引作「劉盆子字于,季十五,被髮徒跣,卒見眾拜」,字有訛誤。「卒」,與「猝」字同。

  〔四〕「懼」,御覽卷三七三、卷四八八引作「怖」。

  〔五〕「為盆子」,聚珍本作「俠卿為」。

  〔六〕「使盆子乘軍中鮮車大火馬」,此句至「前車不肯避也」一段文字聚珍本無。  〔七〕「拔」,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御覽卷四八六引袁山松後漢書皆作「掘」。

  〔八〕「捕池魚而食之」,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字句與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微異。

  〔九〕「罷歌吹者廩食」,「吹」字下原有「之」字,係衍文,今去刪。

  〔一0〕「侍從者稍落」,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建武二年,……赤眉貪財物,復出大掠。城中糧食盡,遂收載珍寶,因大縱火燒宮室,引兵而西。過祠南郊,車甲兵馬最為猛盛,眾號百萬。盆子乘王車,駕三馬,從數百騎,乃自南山轉掠城邑。」可與此相參證。

  〔一一〕「劉盆子兄式侯旦請上曰」,此句姚本、聚珍本作「赤眉遇光武軍,驚震不知所為,乃遣劉恭乞降曰」,係據陳禹謨刻本書鈔輯錄,與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文字全同。「式侯」,劉恭,劉盆子兄,隨樊崇等降更始時,封為式侯。見范書劉盆子傳。

  〔一二〕「劉盆子將丞相以下二十餘萬人詣宜陽降」,原無「二十餘萬人詣宜陽」八字,初學記卷二二引云:「劉盆子與丞相已下二十餘萬人詣宜陽降。」御覽卷三五五引云:「劉盆子與丞相二十萬人詣宜陽降。」今據增補。此句姚本作「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二十餘萬人肉袒降」,聚珍本同,惟刪「劉」字。

  〔一三〕「奉高皇帝璽綬」,「帝」字下姚本、聚珍本有「傳國」二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一一九引同。

  〔一四〕「賊皆輸鎧甲兵弩矢矰,積城西門」,此二句姚本、聚珍本作「賊皆輸鎧仗,積兵甲宜陽城西」,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一一九引同,惟「仗」作「甲」。

  〔一五〕「適」,姚本、聚珍本無此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一一九引同。初學記卷二二,御覽卷三三九、卷三五五皆引作「高」。御覽卷四二、事類賦卷七引作「積」。「等」,初學記卷二二,御覽卷四二、卷三三九、卷三五五引同。姚本、聚珍本作「齊」,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一一九引亦作「齊」。

  樊崇樊崇,〔一〕字細君。范曄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李賢注王莽天鳳五年,〔二〕樊崇起兵於莒。〔三〕御覽卷三六五

  崇同郡東莞人逄安,字少子,東海臨沂人徐宣,字驕稚,謝祿,字子奇,及楊音各起兵,合數萬人,復引從崇。〔四〕范曄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李賢注

  樊崇欲與王莽戰,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眉。文選卷一0潘岳西征賦李善注

  赤眉入安定、北地。至陽城,逢大雪,士多凍死。〔五〕書鈔卷一五二

  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六〕文選卷一六潘岳閑居賦李善注

  赤眉平後,百姓飢餓,人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升。〔七〕御覽卷八四一

  〔一〕「樊崇」,琅邪人,其事見范曄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

  〔二〕「王莽天鳳五年」,此句聚珍本未輯錄。

  〔三〕「樊崇起兵於莒」,此句下尚有「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由是號曰赤眉」三句,因與下複出,今刪去。

  〔四〕「復引從崇」,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崇同郡人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各起兵,合數萬人,復引從崇。」李賢注云:「東觀記曰逄,音龐。徐宣字驕稚,謝祿字子奇,皆東海臨沂人。」此條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文句輯錄。通鑑卷三九胡三省引「東觀記曰逄,音龐」二句作注。王應麟急就篇補注引「東觀記:徐宣字驕稚」二句作注。四庫全書考證云:「考前漢書王莽傳,赤眉力子都、樊崇等起於琅邪,本書不載子都名,當是闕佚。」

  〔五〕「士多凍死」,「士」字下聚珍本有「卒」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同。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赤眉「自南山轉掠城邑,與更始將軍嚴春戰於郿,破春,殺之,遂入安定、北地。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與此為同一事。

  〔六〕「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此條玉海卷一五0亦引,僅無「以」字。「飛虻」,箭名。文選卷一六潘岳閑居賦李善注引方言云:「凡箭三鎌,謂之羊頭。三鎌六尺,謂之飛虻。」

  〔七〕「升」,聚珍本作「斗」。袁宏後漢紀卷四建武三年云:「豪傑往往屯聚,多者萬人,少者數千人,轉相攻擊,百姓飢餓,黃金一斤五斗穀。」則「升」字當作「斗」。

  呂母海曲有呂母者,〔一〕子為縣吏,〔二〕犯小罪,宰論殺之。呂母怨宰,密聚客,規以報仇。母家素豐,貲產數百萬,乃益釀醇酒,買刀劍衣服。少年來沽者,皆貰與之,視其乏者,輒假衣裘,〔三〕不問多少。少年欲相與償之,呂母泣曰:「縣宰枉殺吾子,欲為報怨耳,諸君寧肯哀之乎!」少年許諾,相聚得數十百人,〔四〕因與呂母入海,自稱將軍,遂破海曲,執縣宰殺之,以祭其子冢也。〔五〕御覽卷四八一賓客徐次子等自號「搤虎」。〔六〕范曄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李賢注  〔一〕「呂母」,其事見范曄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  〔二〕「子為縣吏」,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李賢注引續漢書云:「呂母子名育,為游徼,犯罪。」  〔三〕「裘」,姚本、聚珍本作「裝」,類聚卷三三引同。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作「裳」。  〔四〕「數十百人」,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同。姚本、聚珍本作「數百人」,類聚卷三三引亦作「數百人」。

  〔五〕「以祭其子冢也」,此條姚本、聚珍本係據類聚卷三三所引輯錄,字句較此簡略。

  〔六〕「賓客徐次子等自號「搤虎」」,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云:呂母欲為子報仇,「少年壯其意,又素受恩,皆許諾。其中勇士自號猛虎,遂相聚得數十百人」。其下李賢引此句作注。李賢注又云:「搤,音於責反,力可搤虎,言其勇也。今為「猛」字,「搤」與「猛」相類也。」

  隗囂隗囂,〔一〕字季孟,天水人也。〔二〕御覽卷四八0隗囂既立,〔三〕便聘平陵方望為軍師。〔四〕望至,說囂曰:「足下欲承天順民,輔漢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陽,〔五〕王莽尚據長安,雖欲以漢為名,其實無所受命,將何以見信於眾?宜急立高廟,稱臣奉祠,所謂「神道設教」,〔六〕求助民神者也。且禮有損益,質文無常。削地開兆,茅茨土階,以致其肅敬。〔七〕雖未備物,神明其舍諸。」囂從其言。御覽卷四六一

  以王莽篡逆,〔八〕復漢之祚,乃立高祖、太宗之廟,稱臣執事,史奉璧而告。〔九〕祝畢,有司穿坎於庭,割牲而盟。御覽卷四八0

  光武與隗囂書曰:〔一0〕「蒼蠅之飛,不過三數步,〔一一〕托驥之尾,得以絕群。」御覽卷九四四

  隗囂將王元說囂曰:〔一二〕「昔更始西都,四方響應,天下喁喁,謂之太平,一旦壞敗。今南有子陽,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數,而欲牽儒生之說,棄千乘之基,計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一三〕士馬最強,北取西河,東收三輔,案秦舊跡,表裏山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若計不及此,且畜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囂然其計。〔一四〕類聚卷二五  杜林先去,餘稍稍相隨,東詣京師。〔一五〕范曄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李賢注  隗囂,故宰相府掾吏,〔一六〕善為文書,每上書移檄,士大夫莫不諷誦之也。〔一七〕書鈔卷一0三  光武賜隗囂書曰:〔一八〕「吾年已三十餘,〔一九〕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厭浮語虛辭耳。」〔二0〕文選卷四二魏文帝與吳質書李善注

  漢圍隗囂,〔二一〕囂窮因。其大將王捷登城呼漢軍曰:〔二二〕「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願諸軍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刎頸而死。御覽卷四三八

  時民饑饉,乃噉弩煮履。〔二三〕聚珍本

  建武九年正月,〔二四〕隗囂病餓,〔二五〕出城餐糗糒,〔二六〕腹脹恚憤而死。書鈔卷一四七

  隗囂負隴城之固,納王元之說,雖遣子春卿入質,猶持兩端。世祖於是稍黜其禮,正君臣之義。〔二七〕御覽卷四八0

  〔一〕「隗囂」,范曄後漢書卷一三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二。

  〔二〕「天水人也」,此句下尚有「以王莽篡逆,復漢之祚」云云數句,已按敘事先後移至下文。  〔三〕「隗囂既立」,謂囂為上將軍。范曄後漢書隗囂傳載:「季父崔,素豪俠,能得眾。聞更始立而莽兵連敗,於是乃與兄義及上邽人楊廣、冀人周宗謀起兵應漢。……聚眾數千人,攻平襄,殺莽鎮戎大尹。崔、廣等以為舉事宜立主以一眾心,咸謂囂素有名,好經書,遂共推為上將軍。

四库全书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