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唐会要> 卷 七 十

《唐会要》·卷 七 十

宋朝 唐会要 王溥 著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武德令。三萬戶已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戶已上為上州。至顯慶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戶滿三萬已上為上州。二萬已上為中州。先已定為上州中州者。仍舊。至開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時久。戶口日殷。宜以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為中州。不滿二萬戶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輔等。及別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內州並同上州。緣邊州三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其親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為上州。王去任後。仍舊。武德令。戶五千已上為上縣。二千戶已上為中縣。一千戶已上為中下縣。至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戶已上為上縣。三千戶已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中下縣。其赤畿望緊等縣。不限戶數。並為上縣。去京五百里內。并緣邊州縣。戶五千已上亦為上縣。二千已上為中縣。一千已上為中下縣。

  州縣分望道貞觀元年三月十日。併省州縣。始因關河近便。分為十道。

  一曰關內道。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古兗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東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荊梁二州之地。

  六曰隴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揚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揚州之地。

  九曰劍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嶺南道。古荊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後併省。迄於天寶。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揚。益。荊。幽。都護府有六。單于。安西。安北。安南。安東。北庭。為大都護。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雲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帶江山。疆界闊遠。于是分為山南東西兩道。又自黃河已西。分為河西道。

  關內道新升都督府。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寧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乾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寧州。元州。並會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會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歷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復置。隸夏州。

  新升赤縣。京兆府雲陽縣。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愿為縣令。醴泉縣。廣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為縣令。富平縣。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詵為縣令。三原縣。同上年月升。以王鄫為縣令。咸陽縣。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為縣令。神龍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復為畿。奉天縣。興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為縣令。

  新升次赤縣。華州鄭縣。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祐四年閏十一月。復為鄭縣。華州鄭縣。華陰。下邽三縣。

  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馮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縣。扶風。陳倉三縣。同上年月日升。靈州迴樂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寧州安定縣。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靈州懷遠縣。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寧州彭原縣。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縣。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縣。靈州靈武。保靜。溫池。鳴沙等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縣。乾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州五原。白池縣。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縣。大歷六年五月升。延州膚施。門山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新升都督府。登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會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緊州。鄆州。徐州。並會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重定淮西州縣及官吏祿俸。以蔡州為緊。其刺史俸錢一百八十千。長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縣。海州密州。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貞元廿年正月內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離。蘄虹三縣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潁州。會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縣。河南府緱氏縣。天祐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縣。虢州閿鄉。汴州浚儀。尉氏。開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縣。開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棗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馬縣。大歷五年三月升。許州扶溝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鄭州管城。陽武。新鄭。滎澤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陝州陝縣。桃林。河北。芮城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袞州金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縣。開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縣。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陽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縣。貞元六年十月升。鄆州須昌。鉅野等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緊縣。虢州宏農縣。乾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鄆州鄆城。東阿。壽張。盧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袞州曲阜縣。會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離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縣。同上年月日升。隸州汝陰縣。同上年月日升。青州臨淄。壽光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縣。虢州盧氏。朱陽。玉城縣。乾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臨汝縣。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縣。元和十二年四月內置。潁州潁上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縣。貞元十五年四月升。陝州垣縣。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東道新升次赤縣。河中府河東。河西縣。乾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縣。蒲州河東。安邑。桑泉。汾陰。虞鄉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縣。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絳州正平。翼城。龍門。聞喜縣。開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義。隰城。介休。平遙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洪洞縣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晉陽。祁縣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黨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新升望州。貝州。大歷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媯州。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歷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縣。瀛州河間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縣。大歷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宮縣。信都縣。深州饒陽縣。貝州宗城縣。俱同上年月日升。臨清縣。大歷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貴鄉。昌樂縣。魏縣。頓邱縣等。同上年月日升。館陶。冠氏縣。大歷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懷州河內。武德。武陟。獲嘉縣。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縣。天寶八載五月一日升。恆州真定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縣。貞元十九年九月升。薊縣。開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緊縣。魏州臨黃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貝州清陽縣。同上年月日升。恆州石邑。?城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滄州清池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莫州鄚縣。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縣。媯州懷戎縣。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縣。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新升都督府。利州。大歷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龍州。長慶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興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隨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復州。郢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硤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縣。江陵府江陵縣。貞元元年九月升為畿縣。興元府南鄭縣。興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荊州江陵縣。襄州襄陽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縣。梁州南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鄧州穰縣。大歷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緊縣。商州上洛縣。乾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縣。洋州興道縣。閬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縣。硤州夷陵縣。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復州竟陵縣。沔陽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隨州光化縣。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縣。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縣。京山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隴右道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復安樂州。改為威州。  淮南道新升緊州。壽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蘄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縣。揚州江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揚子縣。大歷八年五月升。

  新升緊縣。揚州六合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縣。廬州合肥。廬江。慎縣。壽州安豐。盛唐。霍邱等縣。舒州桐城縣。濠州定遠。鍾離縣。滁州全椒縣。已上並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楚州山陽。盱眙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城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壽州霍邱縣。蘄州蘄水縣。舒州太湖。宿松縣。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新升都督府。辰州。大歷四年六月升為中都督。

  新升雄州。蘇州。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潤州。宣州。越州。常州。並會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緊州。鄂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撫州。饒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會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歷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潤州曲阿。江寧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晉陵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進。無錫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陰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蘇州吳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長洲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興縣。大歷六年二月升。崑山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縣。大歷五年三月升。杭州餘杭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錢塘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會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諸暨。剡縣。並大歷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華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東陽縣。永康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烏程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長城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七日升。台州臨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縣。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長沙縣。同上年月升。

  新升緊縣。越州蕭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饒縣。杭州鹽官縣。並同上年月升。衢州龍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蘭溪縣。同上年月升。海鹽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陽。當塗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寧國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縣。池州秋浦縣。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興等縣。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長沙縣。湘鄉。湘潭。衡陽等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廬陵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鄂州唐年。蒲圻等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縣。同上年月升。華容縣。大歷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門縣。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陽縣。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陽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寧。新吳縣。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漵浦。大鄉等縣。大歷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澤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陽縣。虔州信豐。南康縣。袁州萍鄉縣。杭州新城縣。撫州南豐縣。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縣。大歷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縣。黟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縣。洪州分寧縣。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寧為武寧縣。

  劍南道新升都督府。遂州。大歷二年二月升為中都督。昌州。大歷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緊州。梓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益州成都。蜀縣。郫縣。新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晉原。青城縣。同上年月日升。唐興。新津縣。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龍。道江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漢州雒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縣。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彭州濛陽縣。漢州德陽。綿竹縣。眉州通義。彭山縣。嘉州龍遊縣。邛州臨邛縣。已上並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嘉州夾江。峨嵋縣。邛州依政縣。陵州籍縣。並貞元十年十二月升。閬州南部縣。奉國縣。永泰元年十月升。綿州羅江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嶺南道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並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福州閩縣。貞元元年四月升。廣州南海縣。會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緊縣。泉州南安縣。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縣。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晉寧縣。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長樂縣。連江。侯官縣。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晉江。莆田縣。建州建陽縣。並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龍標縣。大歷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縣。容州北流縣。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蒼梧縣。大歷九年七月升。

  州縣改置上關內道京兆府。武德已來稱京城。開元元年十二月三日稱西京。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改為中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中京之號。肅宗元年建卯月一日。改為上都。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敕。雍州依舊以萬年。長安。乾封。明堂。咸陽。鄠縣。藍田等七縣隸焉。又以武功為稷州。割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縣隸焉。以雲陽為鼎州。割三原。涇陽。醴泉等縣隸焉。以零口置鴻州。以慶山。渭南兩縣十二鄉。於郭下置鴻門縣。割慶山。高陵。櫟陽。渭南等五縣隸焉。以永安置宜州。割同官。富平。美原等四縣隸焉。令地官員外郎周允元。充樹置使。至久視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廢鴻鼎二州。至大足元年四月四日。廢宜稷二州。並隸雍州。萬年縣。武德元年九月。改隋大興為萬年縣。天寶七載八月十四日。改為咸寧縣。至德三載二月五日。復為萬年縣。初。總章元年析置明堂縣。以鄧鄆為縣令。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長安縣。總章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析置乾封縣。以王德真為縣令。分理京城內。至長安三年六月二日廢。昭應縣。垂拱二年二月二日。新豐縣東南三十里。有廢山踴出。二十八日。改新豐為慶山縣。荊州人俞文俊上疏曰。臣聞天氣不和。而寒暑併。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而山變為災。陛下以為慶山。臣以為非慶也。臣愚以為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禍災至矣。疏奏。則天怒。流文俊於嶺南。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為新豐縣。天寶三載十二月五日。析新豐縣。於會昌山令置會昌縣。四載十月二十八日。以會昌為赤縣。以薛融為縣令。七載十二月一日。改會昌為昭應縣。仍廢新豐。隸入昭應。以薛伯連為縣令。奉先縣。開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改同州蒲城縣為奉先縣。以奉橋陵。隸京兆府。元和十五年四月。以美原縣龍原鄉。櫟陽縣萬年鄉。隸奉先。以奉景陵。長慶四年五月。以富平縣豐水鄉。華州下邽縣翟公鄉。同州澄城縣撫道鄉。白水縣會賓鄉。並隸奉先縣。以奉景陵。天祐四年閏十二月二十七日。卻割隸同州。富平縣。元和元年六月。以奉先縣神泉鄉。櫟陽縣大澤鄉。美原縣義林鄉。族義鄉。並隸富平縣。以奉豐陵。三原縣。會昌元年七月。京兆府奏。得三原縣申。當縣仁化鄉。開成五年六月敕。割送富平縣。充奉章陵訖。準承前流例。合於陵近縣界接近割還當縣。以奉莊陵。今請割高陵縣青平鄉。從之。奉天縣。文明元年八月十五日。以乾陵置奉天縣。隸京兆府。盩厔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宜壽縣。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為盩厔縣。美原縣。隋置土門縣。貞觀十七年廢。咸亨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故土門地。置美原縣。割隸京兆府。櫟陽縣。天祐三年十月。割隸華州。同官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宜州。置來屬。興平縣。景龍二年二月一日。改始平縣為金城縣。至德二年十月。改為興平縣。雲陽縣。武德元年。分雲陽縣為石門縣。三年。仍置東泉州。移雲陽於縣南十五里水衡城。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縣為雲陽。八年。併池陽入雲陽縣。屬雍州。天授中。置鼎州。後廢。華原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四日。廢宜州。置來屬。垂拱二年九月二十日。改為永安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為華原縣。好畤縣。武德二年二月五日。置於隋莊陵城。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敕岐陽既非要路。好畤又近醴泉。二縣並廢。依舊置上宜縣。其年十一月三日。改上宜縣為好畤縣。  鳳翔府。天興縣。至德元載七月二十七日。分雍縣置。雍縣。至德二載八月二十一日。改為鳳翔縣。寶應元年十二月廢。併入天興縣。扶風縣。武德三年。分岐山縣於圍川城置。四年。隸入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來屬。八年六月。改為扶風縣。歧陽縣。貞觀七年。割扶風岐山。并京兆上宜縣置焉。二十一年廢。永徽五年十二月又置。元和三年三月。併入岐山扶風縣。陳倉縣。至德二載二月十八日。改為寶雞縣。虢縣。貞觀七年廢。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割岐山縣置。普潤縣。貞元十年置。十一年正月。以縣隸隴右經略使。

  行原州。元和三年十二月。臨涇縣改為行原州。遂命鎮將郝泚為刺史。始。泚為刺史。嘗以臨涇地宜蕃息。蕃戎每入寇。屯臨涇為休養便地。嘗白其帥。願以城控之。前帥不從。其後段祐為節度使。泚復白祐。祐多其策。乃表請城之。

  同州。河西縣。武德三年。分韓城郃陽置。屬西韓州。州廢來屬。乾元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改為夏陽縣。韓城縣。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韓原縣。  華州。垂拱元年。避武太后祖諱。改太州。下邽縣。垂拱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割同州下邽縣隸華州。潼津縣。聖歷二年三月二十日。割虢州潼津縣。隸入太州。華陰縣。垂拱元年。改名仙掌。神龍三年四月十六日。廢仙掌縣。

  邠州。開元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以豳字與幽字相涉。詔曰。魚魯變文。荊并誤聽。欲求辯惑。必也正名。改豳字為邠。永壽縣。神龍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割屬雍州。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又屬豳州。三水縣。元和十五年正月。移縣於隴堡下舊城。先是。大歷中。吐蕃嘗焚其縣。故移之堡上。人不便之。及是。從節度使郭釗奏也。  坊州。武德二年七月。於鄜州南故馬坊置坊州。周天和七年。元皇帝為敷州刺史。置馬坊於此。高祖因以名州。宜君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宜州。來屬。尋廢。二十年閏三月十四日又置。永徽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又省。龍朔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又置。昇平縣。天寶十二載十二月一日。分宜君縣置鄜州。直羅縣。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置。伏陸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日。改為甘泉縣。

  涇州。鶉觚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靈臺縣。臨涇縣。貞元十一年正月。節度使劉昌請于臨涇縣保定城置。陰盤縣。改潘原。貞元十一年。以彰信堡置寧州。豐義縣。武德四年。分彭原縣置。屬彭州。州廢。隸寧州。開元八年四月十七日。割屬涇州。尋復舊。定平縣。元和三年隸寧州。

  勝州。河濱縣。貞觀三年置。連谷縣。貞觀八年置。

  豐州。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分靈州置。九原縣。永徽四年置。永豐縣。永徽元年正月置。豐安縣。麟德元年置。

  延州。開元二年升為都督府。延水縣。隋安人鎮。武德二年。析延川為縣。名安人。貞觀二年。州廢。安人屬北基州。八年。割屬延州。二十三年五月。改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延川縣。貞觀五年置北基州。至八年廢。罷交縣。貞觀十年。於罷交鎮置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延昌縣。金城縣。本因城縣。武德二年。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改為敷政縣。  綏州。上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龍泉縣。  夏州。朔方縣。本隋巖綠縣。貞觀二年。改為朔方縣。寧朔縣。武德六年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廢州來屬。

  鹽州。五原縣。貞觀二年。與州同置。白池縣。景龍三年置。

  慶州。懷安縣。開元十年十月八日置。方渠縣。神龍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分馬嶺縣置。蟠交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合水縣。白馬縣。同上。敕改為延慶縣。

  麟州。開元十二年閏十二月二十九日置。十四年十月九日廢。天寶元年復置。鐵麟縣。開元七年五月一日。於新秦縣置鐵麟縣。開元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州廢。皆省。天寶元年復置。  宥州。延恩縣。元和九年二月敕。天寶末年。宥州寄治於經略軍。寶應已後。因循遂廢。由是昆夷屢擾。黨項靡依。蕃部之人。撫懷莫及。朕方宏遠略。思復舊規。宜于經略軍置宥州。仍為上州。于郭下置延恩縣。為上縣。仍屬夏州。元和十五年九月。夏州節度使李佑。請置宥州于長澤縣。

  原州。蕭關縣。神龍三年三月。廢佗樓縣置。

  威州。咸亨三年。以靈州之鳴沙縣。置吐谷渾部落。號安樂州。至德中。沒吐蕃。大中三年七月。靈武節度使朱叔明奏。收復安樂州。八月。遂改為威州。

  河南道河南府。河南縣。永昌元年。改為合宮縣。以薛充構為縣令。神龍元年正月。卻為河南縣。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為合宮縣。以蘇頌為縣令。右補闕權若訥上疏曰。臣聞詩人闡教。深懷罔極之恩。孔氏立言。或崇無改之道。今陛下置聖善報恩之閣。義貫于終天。存合宮永昌之號。敬深於如在。伏見天地日月君臣等字。皆先朝創制。已久施行。陛下纂承丕緒。嗣守洪業。母子相傳。國家如舊。此並則天能事。生人積習。何所要切。當時除之。無益于淳化。存之有光于孝治。又神龍元年三月三日制書。一事已上。並依貞觀故事者。但則天遺訓。誠曰母儀。太宗舊章。事稱祖德。昔永徽之始。不聞依武德舊章。今陛下膺期。乃遵貞觀故事。如其遠依貞觀。實恐未益先朝。以臣愚識。請更詳審。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復改為河南縣。洛陽縣。垂拱四年七月一日。析置永昌。永昌縣。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神龍二年十一月二日。改洛陽為永昌縣。以王晙為縣令。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又改為洛陽縣。來庭縣。天授三年三月九日置。以陸寶績為縣令。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緱氏縣。隋置。貞觀十八年省。上元二年七月九日又置。以管孝敬陵。嵩陽縣。隋置。貞觀十七年省。永淳元年七月八日復置。文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廢。光宅元年七月四日又置。登封元年臘月十九日改為登封縣。神龍元年二月五日。改嵩陽縣。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為登封縣。新安縣。隋義寧二年。置新安郡。領新安一縣。武德元年。改為穀州。領新安。澠池。東垣三縣。四年。省東垣入新安。貞觀元年。徙穀州於澠池。至顯慶二年十二月九日。廢穀州。以福昌。新安。澠池。永寧四縣。并懷州之河陽。濟源。溫縣。王屋。鄭州氾水。並隸洛州。告成縣。武德四年。王世充降。陽城縣令王雄。以縣歸順。乃置嵩州。領陽城。嵩陽。陽翟。康城四縣。以雄為刺史。貞觀三年。省嵩州。以陽城屬洛州。登封元年臘月九日。改為告成縣。神龍元年二月五日。改為陽城縣。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為告成縣。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陽邑。興泰縣。長安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以興泰宮城置為興泰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廢。河陰縣。開元二十二年四月。侍中裴耀卿奏。氾水。滎澤。武陟三縣。于河口輸場置焉。隸河南。會昌三年九月敕置。隸孟州。仍改為望縣。潁陽縣。貞觀七年廢。咸亨四年閏五月一日。分河南。洛陽。伊闕。嵩陽等縣。置武林縣。開元十五年九月二日。改為潁陽縣。武泰縣。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分滎陽置焉。隸洛州。尋廢。後又改滎陽縣為武泰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改為滎陽。屬鄭州。伊陽縣。先天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洛州長史李傑奏割陸渾置。陽翟縣。武德四年。隸嵩州。貞觀二年省州。縣改隸許州。龍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割隸洛州。福昌縣。隋義寧二年置宜陽郡。領宜陽。澠池。永寧三縣。武德元年。改熊州故宜陽縣為福昌。取隋福昌宮為名。領福昌。壽安。永寧三縣。貞觀元年。省熊州。以福昌。永寧。澠池隸穀州。六年。又移穀州治于福昌。以長水來隸。顯慶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廢州。以縣屬洛州。永寧縣。隋義寧二年置。屬宜陽郡。武德二年。屬函州。領永寧一縣。八年省州。卻屬熊州。貞觀元年。改為穀州。長水縣。武德元年屬虢州。貞觀八年。改屬穀州。顯慶二年。州廢來屬。濟源縣。武德二年三月。王世充將丁伯德。以縣歸順。遂置西濟州。領濟源。溴陽。蒸川。召原四縣。以伯德為刺史。四年省州。以溴陽。蒸川。召源入濟源。隸懷州。顯慶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屬洛州。溫縣。武德四年。令周仲隱以縣來歸。乃于縣置平州。以仲隱為刺史。溫縣為李城縣。其年八月省州。縣復名溫。屬孟州。王屋縣。武德元年改為邵伯。隸邵州。貞觀元年省州。縣屬懷州。顯慶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改名。隸洛州。光化三年八月。割隸河陽。河清縣。武德二年置。名大基。屬懷州。四年。割屬孟州。八年省。咸亨五年八月。分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六縣。置大基縣。屬洛陽。先天元年。以國諱改河清縣。孟州。本河南府之河陽縣。舊隸懷州。顯慶二年。割屬河南府。城臨大河。長橋架水。李光弼以重兵拒史思明。及雍王平賊。以魚朝恩守河陽。乃以河南府之河清。濟源。溫四縣租稅入三城使。尋又以氾水軍賦隸之。會昌三年九月。中書門下奏曰。臣聞河陽五縣。自艱難已後。割屬河陽三城使。今河南所管五縣中。租賦色役。盡屬河陽。使歸一統。便為定制。既定雄鎮。足壯三城。臣等商量。其河陽縣。望改為孟州。仍為望州。河陽。氾水。溫縣。河清。濟源等五縣。改為望縣。其縣令已下。望且令守本官。至吏部注官日替。從之。汜水縣。武德四年置。屬鄭州。貞觀七年。州移理管城縣。垂拱四年七月一日改為廣武縣。神龍元年。復為氾水縣。密縣。武德三年置密縣。四年廢縣屬鄭州。龍朔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自鄭州割隸。河清。鞏縣。光宅三年八月。割隸河陽。陝州。隋廢武德元年復置。廣德元年二月。升為大都督府。以皇甫溫為長史。硤石縣。隋廢。武德元年置。貞觀十四年。移治硤石塢。改名。芮城縣。武德二年置芮州。貞觀元年廢。縣來屬。安邑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虞州。及桐鄉縣。以安邑屬蒲州。至德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為虞邑縣。乾元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割隸陝州。復為安邑縣。夏縣。乾元三年正月二十一日。自絳州來屬。靈寶縣。本隋桃林縣。天寶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掘得寶符改。平陸縣。本隋河北縣。天寶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改為平陸縣。先是。陝郡太守李齊物。疏鑿三門。得古鏵甚大。其上有平陸二字。後因改為平陸。

  鄭州。武德四年。改為管州。貞觀元年廢。七年復為鄭州。圃田縣。武德元年。改為中牟縣。貞觀元年屬汴州。龍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來屬。

  豫州。寶應元年十二月。改為蔡州。新息縣。武德四年置息州。貞觀元年廢。吳房縣。貞觀元年置。八年廢。元和十二年四月。改名遂平。仍移于文城柵南新城內置。便為上縣。權隸唐州。汝南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郭下置。元和十三年正月。汝南縣宜卻停省。西平縣。貞觀元年廢。天授二年十一月一日又置。褒信縣。天祐三年十二月。改為苞孚縣。

  汝州。武德初。從隋舊制為伊州。貞觀八年。以西域置伊州。遂改為汝州。光化三年八月。割去隸洛京。梁縣。隋為承休縣。貞觀元年。改為梁縣。魯山縣。王世充置魯州。武德四年正月二日。廢入伊州。其年復置魯州。貞觀元年三月。

四库全书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