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陈书> 孔奂传

《陈书》·孔奂传

唐朝 陈书 姚思廉 著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其曾祖父孔王秀之,是齐朝左民尚书,吴兴郡太守。祖父孔至存担任过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父亲孔稚孙,是梁宁远枝江公主簿、无锡县令。

  孔奂年幼丧父,由叔父孔虔孙收养。他好学,擅长写文章,经文史籍,诸子百家,无不通览。沛国刘显当时在学府最有名气,每次和孔奂一起讨论,很是佩服,于是拉着孔奂的手说:“从前蔡伯喈在读书做人方面都要与王仲宣看齐,我应该向蔡伯喈看齐,足下可与王氏媲美。”刘显不久把所藏书籍送给孔奂。

  州里选举秀才,孔奂金榜题名。起初授职为扬州主簿、宣惠湘东王行参军,他都未就职。后来任镇西湘东王外兵参军,入任尚书仓部郎中,迁任仪曹侍郎。那时左民郎沈炯遭匿名信毁谤,将受重刑,事情牵连台阁,人人忧心忡忡,孔奂在朝廷据理以争,全部澄清。当时丹阳尹何敬容认为孔奂刚正不阿,请求补任功曹史。不久孔奂又将出任南昌侯相,时值侯景之乱,没去就职。

  京城陷落后,朝中官员都被拘禁,有人向贼帅侯子鉴推荐孔奂,于是侯子鉴下令解其镣铐,用厚礼待他,让他执掌书记之职。当时侯景的士兵都放荡不羁,凶威四溢,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又身居高职,朝中官员看见他,都卑躬屈膝,只有孔奂傲慢自如,毫不屈服。那时有人规劝孔奂说:“当今乱世,人人都想苟且偷生,加上獯羯又横蛮无理,你岂能跟他们讲礼义?”孔奂却说:“我性命还在,虽不能以死相拼,但岂能卑躬屈膝讨好贼寇,来保全自身呢?”当时贼寇掠夺百姓,拘禁豪门庶族,孔奂总是保护他们,得到他帮助的人很多。

  不久孔奂的母亲去世,他伤心过度超过了哀礼。当时天下丧乱,都不能服三年的丧期,只有孔奂和吴国张种,在乱世中遵守法度,他们以行孝道而闻名。

  侯景之乱平定后,司徒王僧辩先下征召令,任孔奂为左西曹掾,不久又命他任丹阳尹丞。梁元帝在荆州继位后,诏令孔奂和沈炯一起西上江陵,王僧辩多次奏请留下他们。元帝亲自写诏令给王僧辩说:“孔奂、沈炯二人,今暂且借给你。”可见朝廷重视孔奂之一斑。不久孔奂任太尉从事中郎。王僧辩任扬州刺史时,孔奂又补任扬州治中从事史。那时侯景之乱刚刚平定,百废待兴,典章制度,都不复存在,孔奂博识多知,甄别典故,所问的没有不知道的,当时的礼节制度,奏章文书,都出自孔奂之手。

  高祖任宰相时,任孔奂为司徒右长史,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北齐派东方老、萧轨等人前来进犯,寇军抵达后湖,都城动荡不安,加之四面阻塞不通,粮饷运输跟不上,三军的给养,全靠京师,于是任孔奂为贞威将军、建安县令。当时因多年兵荒马乱,人口流散,强敌突然入侵,供给毫无来源,高祖限定日期决战,便命孔奂多做些饭食,用荷叶包着,一夜之间,得到数万包,士兵早上吃完,丢掉多余的,便去决战,终于大破贼寇。

  高祖即位,孔奂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558),又任晋陵太守。晋陵自宋、齐以来,一直是大郡,虽经贼寇骚扰,但还是较富裕。历任太守多搜刮民财,只有孔奂清廉自守,他的妻儿都不去官府,只有孔奂乘独舟公去郡,他所得的薪俸,随即分给孤儿寡母,郡内百姓非常高兴,称他为“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孔奂住所朴素俭约,便送给他一套衣服,一床毡被。孔奂说:“太守本身有很高的薪俸,办这些轻而易举,只是老百姓无救济,容不得我独享温饱罢了。谢谢你的好意,希望不给你添麻烦。”

  当初,世祖在吴中,听说孔奂擅长理政,继位后,诏命孔奂为御史中丞,兼扬州大中正。孔奂品性刚直,善于治理,多次上奏弹劾,朝廷官员很敬畏他。孔奂甚通治国之本,每次撰写的奏章,皇上无不称好,各官署滞留的事务,都交给孔奂处理。不久迁任散骑常侍,兼步兵校尉,中书舍人,掌诏诰,扬州、东扬州大中正。天嘉四年(563),孔奂再次担任御史中丞,不久任五兵尚书,常侍、中正职务不变。当时世祖患病,朝内诸事,都交给仆射到仲举和孔奂共同处理。世祖病重后,孔奂、高宗、到仲举和吏部尚书袁枢、中书舍人刘师知等人入宫呼医递药。世祖曾对孔奂等人说:“当今三方鼎立,百姓不能安宁,国内事情繁多,需要年长的君主。我想效法近世的晋成帝,远扬殷商之法,你们务必遵从此意。”孔奂便流泪抽泣着回答世祖说:陈书“陛下只是膳食不调,病愈之日不会久远,皇太子青春旺盛,圣德与日俱增,以令弟安成王之尊,足以成为周公、伊尹那样的辅佐,他若有废立之心,以我等愚忠,断不能奉命。”世祖便说:“古之正直遗风,又在你身上重现了。”天康元年(566),又任孔奂为太子詹事,二州中正职务不变。

  世祖崩,废帝继位,任孔奂为散骑将军、国子祭酒。光大二年(568),孔奂出任信武将军、南中郎康乐侯长史、浔阳太守,代理江州事务。高宗继位,孔奂调任仁威将军、云麾始兴王长史,其他职务不变。他在职期间清廉节俭,行为规正,高宗便嘉奖他,赐给他五百斛米,且多次下诏书慰问他。太建三年(571),征召为度支尚书,兼右军将军。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