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民间工艺> 玉雕>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夏商周时代玉器具有“神秘崇圣之灵”;秦战汉时代玉器具有“威猛凶霸之气”;

唐宋元时代玉器具有“富丽高贵之风”;明清民时代玉器具有“华丽豪大之韵”。

管钻痕:指器物表面留下的圆孔钻孔的痕迹。最早良渚文化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喇叭孔:指用旧式工具钻磨的圆孔,上大下小,状如喇叭,俗称“喇叭孔”。商周玉器上较常见。

象鼻穿:又称“牛鼻穿”,指并排二孔,内部相通。常见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玉器,唐代的玉带板也常见,现在很常用。

对穿孔(蜂腰眼):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有的对穿孔对接有误差,因而孔径有台阶式痕迹,如玉猪龙、玉C龙、玉珠管等。这两种琢孔方式商周时代仍沿用。

通心穿:俗称“通天眼”,孔从顶至底钻成。通天孔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征,比如良渚文化玉琮的通天孔是两头对穿的,孔中部对接处有台痕或称为对接痕,也有打磨的比较光洁的。

汉八刀:国力强盛的秦汉时期,在玉器制作上,一变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艺术已从商周以来图案艺术的束缚中,从神秘威严的宗教氛围中解脱出来。镂空、浮雕等技法普遍应用。

“汉八刀”玉蝉是典型代表之作

这种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用作佩蝉,佩蝉在首部顶端有牛鼻穿,以便佩戴,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寓意,用作敛葬中含玉的为含蝉,含蝉无佩戴孔,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粗大明”:许多收藏者认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实不然,就像“汉八刀”并不代表汉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样,“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确实细腻精巧,但却没有一位像明代陆子刚那样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师,没有明代玉雕工艺的奠基,不可能凭空出现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陆子冈玉牌

金镶玉:“金镶玉”是指一种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艺(即在金属器(金、银、铜)上镶嵌各种雕刻、切磨过的玉石)有时也指用这种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金、玉器物。“金镶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说王莽篡位后,胁迫皇太后交出秦代的传国玉玺,皇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崩掉一角。后来又命能工巧匠进行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于是得名“金镶玉玺”,“金镶玉”即由此而来,之后在清朝乾隆年间极为流行。

现代金镶玉

古法金镶玉

压丝嵌宝:压丝嵌宝技术是在玉产品上刻槽线,把金银丝用小锤敲入槽内组成图案,使金银丝与玉表面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玉的金银错效果称为压丝。在玉器上压金银丝、嵌宝石,称为压丝嵌宝。

拉丝工艺:先在将要镂雕剔掉的部位的轮廓上钻一个或多个小孔,线锯由此进入,反复拉动,带动解玉砂切割,拉切完此处图案一圈,回到起点。起点多为“U”形钻孔,内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旋转纹。线锯拉切的痕迹为趋于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线痕,工痕截面呈不规则的“V”形,但宋元明清也有差异。宋元时期使用牛筋拉切,由于牛筋很有韧性,所以牛筋拉切留下的工痕与明清金属线锯不同,牛筋加上解玉砂反复拉切后,会变松弛,从而造成拉锯痕由直转曲、由窄渐宽的现象,逐渐形成扇状。拉切颇见力道,锯痕深峻。


圆雕:指立体雕法。又称“圆身雕”,属三维立体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观赏其物不分正面、侧面,可以从四周上下任何角度欣赏,器如实物,只是比例差异而已,有实在的体积。

浮雕:起浮变化的纹饰称浮雕。它的处理方法是在平面或弧面表面上,将立体的各种景物用近似压缩的方法加以塑造。它的视觉形体尺寸比例、长阔不变,前后的尺寸(厚度)要压缩。在压缩的基础上运用形体凹凸的面,以及受光所造成的明暗感觉、透视关系来表现它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从而使浮雕在表现上接近绘画和圆雕的一种表现形式。

高浮雕:常常配以浅浮雕的背景,以衬托主题,使远景和近景得到对比。

浅浮雕:也称低浮雕,厚度压缩更大,起伏不大,最厚点和最低点之间距离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