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国语> 國 語 卷 第 一

《国语》·國 語 卷 第 一

国语 春秋鲁 著

周語上1穆王將征犬戎〔一〕,祭公謀父諫曰:「不可〔二〕。先王耀德不觀兵〔三〕。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四〕,觀則玩,玩則無震〔五〕。是故周文公之頌曰〔六〕:「載戢干戈,載櫜弓矢〔七〕。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八〕,允王保之〔九〕。」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一0〕,阜其財求〔一一〕而利其器用〔一二〕,明利害之鄉〔一三〕,以文修之〔一四〕,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一五〕。

  〔一〕穆王,周康王之孫、昭王之子穆王滿也。征,正也,上討下之稱。犬戎,西戎之別名也,在荒服之中。  〔二〕祭,畿內之國,周公之後也,為王卿士。謀父,字也。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矣。」

  〔三〕耀,明也。觀,示也。明德,尚道化也。不示兵者,有大罪惡然後致誅,不以小小示威武也。

  〔四〕戢,聚也。威,畏也。時動,謂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守則有財,征則有威。  〔五〕玩,黷也。震,懼也。

  〔六〕文公,周公旦之謚也。頌,時邁之詩也。武王既伐紂,周公為作此詩,巡守、告祭之樂歌也。

  〔七〕載,則也。干,楯也。戈,戟也。櫜,韜也。言天下已定,聚斂其干戈,韜藏其弓矢,示不復用也。

  〔八〕懿,美也。肆,陳也。于,於也。時,是也。夏,大也。言武王常求美德,故陳其功德,於是夏而歌之。樂章大者曰夏。  〔九〕允,信也。信武王能保此時夏之美。  〔一0〕懋,勉也。性,情性也。

  〔一一〕阜,大也。大其財求,不障壅也。

  〔一二〕器,兵甲也。用,耒耜之屬也。  〔一三〕示之以好惡也。鄉,方也。

  〔一四〕文,禮法也。

  〔一五〕保,守也。滋,益也。  「昔我先王世后稷〔一〕,以服事虞、夏〔二〕。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三〕,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四〕,而自竄于戎、狄之閒〔五〕,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六〕,修其訓典〔七〕,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八〕。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九〕。商王帝辛,大惡於民〔一0〕。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一一〕。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一二〕。

  〔一〕后,君也。稷,官也。父子相繼曰世,謂棄與不窋也。  〔二〕謂棄為舜后稷,不窋繼之於夏啟也。

  〔三〕棄,廢也。衰,謂啟子太康廢稷之官,不復務農也。書序曰:「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

  〔四〕失稷官也。不窋,棄之子也。周之禘祫文、武,不先不窋,故通謂之王,商頌亦以契為玄王也。

  〔五〕竄,匿也。堯封棄於邰,至不窋失官,去夏而遷於邠,邠西接戎、北近狄也。  〔六〕纂,繼也。緒,事也。  〔七〕訓,教也。典,法也。

  〔八〕奕,奕前人也。載,成也。忝,辱也。

  〔九〕保,養也。

  〔一0〕商,殷之本號也。帝辛,紂名。大惡,大為民所惡也。

  〔一一〕戴,奉也。戎,兵也。牧,商郊牧野。  〔一二〕恤,憂也。隱,痛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一〕,邦外侯服〔二〕,侯、衛賓服〔三〕,蠻、夷要服〔四〕,戎、狄荒服〔五〕。甸服者祭〔六〕,侯服者祀〔七〕,賓服者享〔八〕,要服者貢〔九〕,荒服者王〔一0〕。日祭〔一一〕、月祀〔一二〕、時享〔一三〕、歲貢〔一四〕、終王〔一五〕,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一六〕,有不祀則修言〔一七〕,有不享則修文〔一八〕,有不貢則修名〔一九〕,有不王則修德〔二0〕,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二一〕。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二二〕,告不王〔二三〕。於是乎有刑罰之辟〔二四〕,有攻伐之兵〔二五〕,有征討之備〔二六〕,有威讓之令〔二七〕,有文告之辭〔二八〕。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二九〕,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一〕邦內,謂天子畿內千里之地。商頌曰:「邦畿千里,維民所止。」王制曰:「千里之內曰甸。」京邑在其中央,故夏書曰「五百里甸服」,則古今同矣。甸,王田也。服,服其職業也。自商以前,并畿內為五服。武王克殷,周公致太平,因禹所弼除畿內,更制天下為九服。千里之內謂之王畿,王畿之外曰侯服,侯服之外曰甸服。今謀父諫穆王,稱先王之制猶以王畿為甸服者,甸,古名,世俗所習也。故周襄王謂晉文公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是也。周禮亦以蠻服為要服,足以相況也。

  〔二〕邦外,邦畿之外也。方五百里之地謂之侯服。侯服,侯圻也。言諸侯之近者,歲一來見也。

  〔三〕此總言之也。侯,侯圻也。衛,衛圻也。言自侯圻至衛圻,其閒凡五圻,圻五百里,五五二千五百里,中國之界也。謂之賓服,常以服貢賓見於王也。五圻者,侯圻之外曰甸圻,甸圻之外曰男圻,男圻之外曰采圻,采圻之外曰衛圻。周書康誥曰「侯、甸、男、采、衛」,是也。凡此服數,諸家之說皆紛錯不同,唯賈君近之。

  〔四〕蠻,蠻圻。夷,夷圻也。周禮,衛圻之外曰蠻圻,去王城三千五百里,九州之界也。夷圻去王城四千里。周禮行人職,衛圻之外謂之要服,此言蠻、夷要服,則夷圻朝貢或與蠻圻同也。要者,要結好信而服從也。  〔五〕戎、狄,去王城四千五百里至五千里也。四千五百里為鎮圻,五千里為蕃圻,在九州之外荒裔之地,與戎、狄同俗,故謂之荒,荒忽無常之言也。

  〔六〕供日祭也。此采地之君,其見無數。

  〔七〕供月祀也。堯、舜及周,侯服皆歲見也。

  〔八〕供時享也。享,獻也。周禮,甸圻二歲而見,男圻三歲而見,采圻四歲而見,衛圻五歲而見。其見也,必以所貢助祭於廟,孝經所謂「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者也。

  〔九〕供歲貢也。要服六歲一見也。

  〔一0〕王,王事天子也。周禮,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一見,各以其所貴寶為贄,故詩云:「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

  〔一一〕日祭,祭於祖、考,謂上食也。近漢亦然。

  〔一二〕月祀於曾、高也。  〔一三〕時享於二祧也。

  〔一四〕歲貢於壇、墠也。

  〔一五〕終,謂終世也。朝嗣王及即位而來見。

  〔一六〕意,志意也。謂邦國之內有違闕不供日祭者,先修志意以自責也。畿內近,知王意。案:「邦國」,公序本作「邦甸」。

  〔一七〕言,號令也。  〔一八〕文,典法也。

  〔一九〕名,謂尊卑職貢之名號也。晉語曰:「信於名則上下不干也。」

  〔二0〕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二一〕序成,謂上五者次序已成,而有不至,則有刑誅。

  〔二二〕讓,譴責也。  〔二三〕謂以文辭告曉之也。地遠者罪輕。

  〔二四〕刑不祭也。  〔二五〕伐不祀也。

  〔二六〕征不享也。

  〔二七〕讓不貢也。

  〔二八〕告不王也。

  〔二九〕勤,勞也。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一〕,犬戎氏以其職來王〔二〕,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三〕。」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四〕!吾聞夫犬戎樹惇〔五〕,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六〕,其有以禦我矣〔七〕!」

  〔一〕大畢、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終,卒也。

  〔二〕以其職,謂其嗣子以其貴寶來見王。

  〔三〕享,賓服之禮。以責犬戎,而示之兵法也。案:「法」,公序本作「非」。

  〔四〕幾,危也。頓,敗也。

  〔五〕樹,立也。言犬戎立性惇樸。

  〔六〕帥,循也。純,專也。固,一也。言犬戎循先王之舊德,奉其常職,天性專一,終身不移,不聽穆王責其不享也。  〔七〕禦,猶距也。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一〕。自是荒服者不至〔二〕。

  〔一〕白狼、白鹿,犬戎所貢。  〔二〕穆王責犬戎以非禮,暴兵露師,傷威毀信,故荒服者不至。

  2恭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一〕,有三女奔之〔二〕。其母曰:「必致之於王〔三〕。夫獸三為群〔四〕,人三為眾,女三為粲。〔五〕王田不取群〔六〕,公行下眾〔七〕,王御不參一族〔八〕。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九〕?王猶不堪,況爾小醜乎〔一0〕?小醜備物,終必亡〔一一〕。」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一二〕。

  〔一〕恭王,穆王之子恭王伊扈也。涇,水名。康公,密國之君,姬姓也。

  〔二〕奔,不由媒氏也。三女同姓也。  〔三〕康公之母欲使進於王。

  〔四〕自三以上為群。  〔五〕粲,美貌也。

  〔六〕不盡群也。易曰:「王用三驅,失前禽也。」

  〔七〕公,諸侯也。下眾,不敢誣眾也。禮,國君下卿位,遇眾則式禮也。

  〔八〕御,婦官也。參,三也。一族,父子也。故取異姓以備三,不參一族也。案:「異姓」,公序本作「姪娣」。

  〔九〕堪,任也。

  〔一0〕醜,類也。王者至尊,猶且不堪,況爾小人之類乎?  〔一一〕言德小而物備,終取之必以亡。

  〔一二〕密,今安定陰密縣是也,近涇。  3厲王虐,國人謗王〔一〕。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二〕!」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三〕,以告,則殺之〔四〕。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五〕。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六〕」邵公曰:「是障之也〔七〕。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八〕。川壅而潰,傷人必多〔九〕,民亦如之〔一0〕。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一一〕,為民者宣之使言〔一二〕。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一三〕,瞽獻曲〔一四〕,史獻書〔一五〕,師箴〔一六〕,瞍賦〔一七〕,矇誦〔一八〕,百工諫〔一九〕,庶人傳語〔二0〕,近臣盡規〔二一〕,親戚補察〔二二〕,瞽、史教誨〔二三〕,耆、艾修之〔二四〕,而後王斟酌焉〔二五〕,是以事行而不悖〔二六〕。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二七〕;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二八〕。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二九〕,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三0〕。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三一〕」王不聽,於是國〔三二〕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三三〕  〔一〕厲王,恭王之曾孫、夷王之子厲王胡也。謗,誹也。

  〔二〕邵公,邵康公之孫穆公虎也,為王卿士。言民不堪暴虐之政令。  〔三〕衛巫,衛國之巫也。監,察也。巫人有神靈,有謗必知之。案:「巫人」,公序本作「以巫」。

  〔四〕巫言謗王,王則殺之。

  〔五〕不敢發言,以目相眄而已。

  〔六〕弭,止也。

  〔七〕障,防也。

  〔八〕流者曰川。言川不可防,而口又甚也。

  〔九〕川之潰決,害於人也。

  〔一0〕民之敗亂,害於上也。

  〔一一〕為,治也。導,通也。

  〔一二〕宣,猶放也。觀民所言,以知得失。

  〔一三〕獻詩以風也。列士,上士也。  〔一四〕無目曰瞽。瞽,樂師。曲,樂曲也。

  〔一五〕史,外史也。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一六〕師,少師也。箴,箴刺王闕,以正得失也。

  〔一七〕無眸子曰瞍。賦,公卿列士所獻詩也。

  〔一八〕有眸子而無見曰矇。周禮,矇主弦歌、諷誦。誦,謂箴諫之語也。

  〔一九〕百工,執技以事上者也。諫者執藝事以諫,謂若匠師慶諫魯莊公丹楹刻桷也。  〔二0〕庶人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也。

  〔二一〕近臣,謂驂僕之屬也。盡規,盡其規計以告王也。

  〔二二〕補,補過;察,察政也。傳曰:「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過也。」

  〔二三〕瞽,樂太師;史,太史也。掌陰陽、天時、禮法之書,以相教誨者。單襄公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二四〕耆、艾,師、傅也。師、傅修理瞽、史之教,以聞於王也。

  〔二五〕斟,取也。酌,行也。  〔二六〕悖,逆也。

  〔二七〕猶,若也。山川所以宣地氣而出財用,口亦宣人心而言善敗也。

  〔二八〕廣平曰原,下溼曰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

  〔二九〕民所善者行之,民所敗者備之。

  〔三0〕阜,厚也。

  〔三一〕與,辭也。能幾何,言不久也。

  〔三二〕案:「國」下,公序本有「人」字。  〔三三〕流,放也。彘,晉地,漢為縣,屬河東,今曰永安。

  4厲王說榮夷公〔一〕,芮良夫曰〔二〕:「王室其將卑乎〔三〕!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四〕。夫利,百物之所生也〔五〕,天地之所載也〔六〕,而或專之,其害多矣〔七〕。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八〕?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九〕,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一0〕,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一一〕。故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一二〕。

四库全书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