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新五代史> 杂传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

宋朝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著

《传》曰:“礼义廉耻,是治理国家的四个准则;这四个准则没有确立,国家就会灭亡。”管仲的话说得多好啊!礼义是治理国人的根本法则,廉耻是人们立身的根本节操。

大概没有糜洁,人们就无所不取;没有羞耻,人们就无所不焉。

像这样做人,那么灾祸动乱、失败灭亡,也就无所不至,何况做大臣的人却无所不取、无所不焉,那么天下还有不乱、国家还有不亡的吗!我读冯道写的《长乐老叔》,见他自述引以为荣,他可说是没有廉耻的人了,那么天下国家就由此可知了。

我在五代发现三个保全节操的士人,十五个为国事而死的臣子,而奇怪那些身穿儒服的士人以学古自称,却有很多人享受别人的俸禄、在别人的国家中任职,但却使忠义的节操,只是出自武夫士兵,难道在儒士中果真就没有这样的人吗?难道不是节操高尚的士人憎恶时代的动乱,鄙薄这样的世道而不愿出来吗?抑或是掌管天下的君主不值得顾念,而没有人能够使他们出来吗?孔子认为:“十家人的城邑,必定有忠信之人存在。”难道是没有根据的空话吗?我曾读到五代时的一篇小说,记载王凝的妻子李氏的事情,作为一个妇人还能这样,就可推知世上确曾有这样的人而汝能被发现。

王凝住在青、齐二州间,任虢州司卢参军,因病死在任上。

王凝家素来贫穷,一个儿子还年幼,李氏带着她的儿子,背着他的遗骸回乡来。

向东经过开封时,在旅舍停下,旅舍主人见这个妇人独自带着一个孩子因而怀疑她,不准她留宿。

李氏看天色已晚,不愿离去,主人就拉着她的手臂把她拖出去。

李氏仰天痛哭说:“我是妇人,难道不能守节,而让逭只手被人拉扯吗?不能因这只手而一并沾污了我的身子!”就拿来斧头自己砍断了手臂。

看到此事的过路人都团聚在一起替她感叹,有的为她伤心,有的为她悲泣落泪。

开封尹获知这事后,向朝廷报告,官府为她赐药治伤,丰厚地抚恤李氏,而鞭打那个旅舍主人。

唉,不能自爱而忍辱偷生的士人,听说李氏的风范后应该略感羞愧吧!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事奉刘守光任参军,刘守光失败后,去事奉宦官张承业。

张承业监理河东军,委任他为巡官,因他有文学才能而向晋王推荐,任河东节度掌书记。

唐庄宗登位,拜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能够刻苦节俭。

当晋和梁在黄河两岸驻军时,冯道在军中,修了一间茅屋,没有铺床席,就躺在一堆草上睡觉而已。

所得到的俸禄,拿来和仆人们同饮同食,心神安逋自如。

有将领抢来别人的美女送给冯道,冯道不能推脱,就把她安置在别的房屋中,查访她的主人而送她囤去。

他解除学士的职务在景城为父亲服丧,遇上饥荒年,拿出所有的财物周济乡里,而在野外耕作,亲自背柴打草。

有荒着田不耕种,以及无力耕种的人,冯道趁晚上去,偷偷为他们耕种。

田主后来羞愧告谢,冯道并不认为有什么恩德。

服完丧,又召为翰林学士。

走到汴州,碰上趟在礼作乱,唐明宗从魏州率兵返回,侵犯京师。

孔循劝说冯道暂时留下等待时机,冯道说:“我奉诏书奔赴朝廷,难道能擅自停留!”于是迅速赶到京师。

唐庄宗被杀害,唐明宗登位,素来知道冯道的所作所为,询问安重诲说:“先帝时冯道在哪里供职?”安重诲说:“任学士。”唐明宗说:“我素来了解他,他真是我的宰相啊。”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升任兵部侍郎。

一年多后,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五谷丰登,中原平安无事。

冯道曾告诫唐明宗说:“我任河东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经遇险要的井陉时,怕马绊倒,不敢放松马勒和缰绳,到平地后,以为不必担心,却突然跌倒受伤。

凡是身历险境的人忧虑深远而获得保全,身居平安的人,祸患就生于疏忽,这是人之常情。”唐明宗问道:“天下虽然丰收,百姓受益了吗?”冯道说:“粮食贵了就会让农夫挨饿,粮食贱了就会损伤农夫的利益。”因而朗诵文人聂夷中的《田家诗》,诗的语言浅近易懂。

唐明宗回头让手下人记下这首诗,常常自己朗诵。

水运军将在临河县得到一只玉杯,杯上的铭文是“传国宝万岁杯”,唐明宗很喜欢这个玉杯,拿给冯道看,冯道说:“这不过是前代有形的实物罢了,称王的人原本有无形的法宝。”唐明宗问他是什么,冯道说:“仁义就是帝王的法宝。

因此说:‘大实是帝位,怎样保持帝位叫仁。”’唐明宗是个武人出身的君主,不懂他的话,冯道离去后,习来侍臣替他讲解冯道说的意思,称许并接受了。

冯道做唐明宗的宰相十多年,唐明宗去世,又做唐愍帝的宰相。

潞王在凤翔反叛,唐愍帝出逃到卫州,冯道率百官迎接潞王进京,这就是唐废帝,,、于是又做他的宰相。

唐废帝登位时,唐愍帝还在街州,三天后,唐愍帝纔遇害身死。

不久唐废帝让冯道出任同州节度使,一年多后,拜为司空。

晋消灭唐,冯道又在晋做官,晋高祖拜冯道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为鲁国公。

晋高祖去世,冯道做晋出帝的宰相,加授官为太尉,封为燕国公,罢焉匡国军节度使,调任镇守威胜。

契丹消灭晋,冯道又事奉契丹,在京师朝拜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事奉后晋没有成绩,冯道无言以对。

又问道:“为什么前来朝拜?”回答说:“无城无兵,怎敢不来。”耶律德光讥诮他说:“你是怎样一个老头子?”回答说:“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头子。”耶律堡光很高兴,任命冯道为太傅。

耶律德光北归,冯道跟随到常山。

汉高祖登位,他纔回到汉,以太师奉朝请。

周消灭汉,冯道又在周做官,周太祖拜冯道为太师,兼中书令。

冯道年轻时就能匡正自己的行为而获得世人的称赞,等到担任大臣后,尤其致力于稳重处世待物,事奉四姓十个君主,越来越以旧德自居。

但当时的士人无论贤愚都景仰冯道焉元老,而喜欢称誉他。

耶律德光曾问冯道说:“怎样纔能拯救天下的百姓?”冯道用玩笑话回答说:“这样的时代佛出来了也不能救,只有皇帝能救。”人们都认为契丹投有杀尽中原人,是靠冯道这一句话说得好。

周兵反叛,侵犯京师,汉隐帝已死,周太祖认为汉的大臣必定会拥戴自己,及至见到冯道时,冯道根本没有这个意思。

周太祖素来对冯道下拜,这次也迫不得已对他下拜,冯道接受下拜就跟平常一样,周太祖的雄心逐渐沮丧,知道汉不能取代,于是假装立湘阴公刘簧为汉的继承人,派冯道去徐州迎接刘赞。

刘餮还没到,周太祖率兵北到澶州,举兵反叛,于是取代漠。

议事的人说冯道能够挫败周太祖的阴谋而延缓它,始终不拿晋、汉的灭亡责备冯道。

但冯道对丧君亡国的事也从未在意。

当这个时候,天下大乱.少数民族交相侵略,百姓的生命,比身体倒挂还危急,冯道偏偏自称“长乐老”,著书几百言,陈述自己历事四姓君主以及在契丹得到的阶勋官爵,引以为荣。

自称:“孝顺家人,忠于囱家,做儿子、做兄弟、做臣子、做师长、做丈夫、做父亲、有儿子、有孙子。

时而翻开一卷书,时而饮下一杯酒,品尝饮食、鉴赏音乐、享受颜色,在当代平安年老,老而自乐,有什么快乐能像这样?”他的自述大抵如此。

冯道以前事奉九个君主,都不曾直言规劝。

周世宗刚登位,刘曼进攻上党,周世宗说:“刘曼小看我,以为我刚登位而国家有大丧,必定不能出兵迎战。

而且善于用兵的人常常出其不意,我应当亲自率兵攻打他。”冯道于是恳切劝阻,认为不行。

周世宗说:“我见唐太宗平定天下,敌人无论大小都亲自出征。”冯道说:“陛下不能和唐太宗比。”周世宗说:“刘曼的军队是乌合之众,如果遇上我的军队,就像高山压在乌蛋上一样。”冯道说:“陛下能使山不动吗?”周世宗发怒,起身离去,最终还是亲自率兵攻打刘曼,果然在高平打败刘曼。

周世宗攻取淮南,平定三关,威武精神的振奋就从高平开始。

他攻打刘曼,看不起冯道,不让他随行,任命他为周太祖山陵使。

安葬完周太祖后冯道就死了,享年七十三岁,谧号叫文懿,追封为瀛王。

冯道死后,当时的人都共同称赞叹息,认为他和孔子寿命相同,当时人大抵就是这样喜欢为他延誉。

冯道有个儿子冯吉。

李琪字台秀,河西墩煌人。

他的哥哥李埏,在唐末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

遭逢母亲的丧事,贫穷无法安葬,靠乞讨然后安葬。

李埏饿得躺在家中,听说此事的人都哀怜他。

服完丧,回朝拜为御史。

荆南成油征召他为掌书记。

昊兵包围杜洪,梁太祖派成油和马殷等人救援杜洪。

成油用大船载兵几万人,李埏为成油出谋说:“如今一艘船载甲兵一千人,干粮加倍,紧急时不能行动,如果被敌人牵制,那么式陵、武安必定成为你的后患。

不如率强兵屯驻巴陵,坚守营垒不和他们作战,昊兵粮食耗尽后,就解围了。”成油没有采纳,果然失败,死在水中。

赵匡凝镇守襄阳,又征召他焉掌书记。

梁太祖攻破赵匡凝,得到李埏,高兴地说:“这人是真正的书记。”梁太祖登位,授任考功员外郎、知制诰。

李埏估计梁太祖不想先用过去的官吏,坚决推辞不受命,出京治理曹州。

曹州素来事务繁多难以治理,以前的刺史十多人,都因罪废置,李埏到后,以善于治理闻名。

升任兵部郎中、崇政院直学士。

许州冯行袭患病,冯行袭有牙兵两干人,都是过去的蔡州兵,梁太祖怕发生兵变。

冯行袭为人严刻残酷,从事魏峻直言劝谏,冯行袭发怒,用贪污受贿罪诬陷使他入狱,想杀掉他。

于是派李埏接替冯行袭任留后。

李埏到达许州,住在客舍中,慰问许州将吏,冯行袭病重,想派人代替他接受诏书,李埏说:“头朝东面加朝服,这是礼仪。”于是去卧室里见冯行袭,转述梁太祖的话,冯行袭感动得哭泣,解下印绶交给李埏。

李埏于是审理魏峻的冤案,立即放他出狱,回去报告梁太祖,梁太祖高兴地说:“李埏果然能替我办事。”恰逢逭年饥荒,盗贼在汴、宋二州间抢劫,曹州尤其严重,梁太祖又派李埏去治理。

李埏到任后搜索盗贼,抓到大校张彦珂、李埏的外甥李郊等人,以及牙兵一百多人,全部杀掉。

宣召拜任为左谏议大夫。

梁太祖去河北,到达内黄,回头对李埏说:“为什么叫内黄?”李埏说:“河南有外黄、下黄,因此这里叫内黄。”梁太祖说:“外黄、下黄在哪里?”李埏说:“秦有外黄都尉,在今天的雍丘;下黄被北齐废置,在今天的陈留。”梁太祖一生不喜欢儒士,听了李埏的话非常高兴。

朱友珪登位,授任右散骑常侍,侍讲。

袁象先讨伐贼军,李埏被乱兵杀死。

李琪年轻时考中进士、博学宏辞科,几次升任至殿中侍御史,和他的哥哥李埏都以文章闻名。

唐灭亡,事奉梁太祖为翰林学士。

梁兵四方征伐,所下达的诏害,都是李琪写的,落笔就合梁太祖的心意。

鋈末帝时,任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萧顷同任宰相。

萧顷性格胆小谨慎周密,李琪豪爽自负、不拘小节,两人多有不同。

李琪在朝廷内结交趟岩、张汉杰等人作为佐助,因此萧顷的话多被阻挠。

萧顷曾指摘李琪的过失。

李琪偏袒的官吏应当担任试官,李琪改试为守,被萧顷告发,梁末帝大怒,想放逐他,而趟岩等人救解,纔得以罢为太子少保。

唐庄宗消灭梁,得到李琪,想让他做宰相,而凿的旧臣大多忌恨他,于是任命焉太常卿。

升任吏部尚书。

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成灾,京师缺粮尤其严重,唐庄宗用朱笔御札下诏让百官上书奏事。

李琪上书几千字,他的意见漫无边际没有可取之处,而唐庄宗偏偏看重他的意见,于是任命他为国计使。

正想任命他为宰相,而唐庄宗逝世。

唐明宗进入洛阳,群臣劝说明宗登位,官府准备礼仪,用灵柩前登位的旧例。

霍彦威、孔循等人请求改换国号,不再承袭土德。

唐明宗是个武人出身的君主,不懂他们的意思,问什么叫改号,回答说:“唐庄宗接受唐的赐姓成为唐的宗族,接续唐昭宗而登位,因而国号为唐。

如今唐的天命已经断绝,应改变国号自我更新。”唐明宗对此疑虑,把这事交给群臣讨论,群臣或赞成或反对意见不统一。

李琪议论说:“殿下是宗室的贤人,三代立功,现在兴兵来朝,以奔赴国难为名,而想改变国号,使先帝成为路人,那么孤独的棺木,去哪里依托!”唐明宗赞同他的看法,于是穿上丧服发丧,然后登位。

任命李琪为御史中丞。

自从唐末丧乱以来,朝廷的礼仪败坏,天子不曾上朝,而入阁的制度也废弃了。

常参官每天到正衙,听说不坐衙就退下,只有大臣奏报事情,每天在便殿接见一次,而侍从内各司,每天两次朝拜而已。

唐明宗刚登位,就下韶害给群臣,五天一次随宰相到内殿进见,叫做起居。

李琪认为这不是唐的旧例,请求废除五日起居,而恢复每月初一、十五入哄的旧例。

唐玥宗说:“五日一起居,是我想藉以多次召见群臣的缘故,不能废弃。

而每月初一、十五入1栏可以恢复。”但唐的旧例,天子每天到殿堂接见群臣,叫“常参”;初一、十五向各陵墓进献祭食,有思慕先人的心情,不能到前殿,就到便殿接见群臣,叫“入合”。

宣政是前殿,叫做“衙”,衙有仪仗。

紫宸是便殿,叫做“合”。

皇帝不到前殿而到紫宸,是从正衙叫来仪仗,从合门进入,百官在前殿候朝,因而跟随进见,因此叫“入合”。

但前殿是朝廷,礼仪尊严;便殿是宴见宾客的地方,礼仪简单。

自从干符以后,因为动乱而礼仪阙失,天子不能每天接见群臣而在初一、十五接见,因此前殿日常废弃仪仗,而初一、十五到便殿进见却有仪仗,后来习以为常,就把到便殿进见看得更重要。

至于到前殿,还叫做“入合”,后来也废弃了,到这时纔恢复。

但有关部门不能论正此事。

大凡群臣五天一次到中兴殿进见,这是在便殿,是入合流传下来的制度,而叫做“起居”;初一、十五到文明殿,这是在前殿,反而叫做“入合”,李琪都不能纠正。

李琪又建议说:“入合有待制、次对官议论事情,而内殿起居,见一面就退出,想进言的人,无法自己陈述,不符合希望多次见到群臣的本意。”唐明宗于是下诏在起居日有事要谈的人,准许自行出列陈述。

又下诏百官依次轮流奏对。

这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管事,安重诲的侍从骑兵经过御史台门口时,殿直马延误撞了他,安重诲就在御史台门口杀掉马延然后上报。

李琪任中丞,惧怕安重诲而不敢弹劾纠察他,又怕谏官议论,于是托宰相任圜先告诉安重诲然后纠察此事,但还是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其事。

豆卢革等人罢相,任圆拟议任命李琪做宰相,而孔循、郑珏阻挠此事,于是作罢。

李琪升任尚书右仆射。

李琪上书申告中书,称《开元礼》“仆射上报事情那天,中书、门下率领百官送呈”。

中害下达给太常征询意见。

礼院说《开元礼》没有“送上”之文,而李琪已解除新近任命的职务,再次提出上述礼仪,都没有同意。

唐明宗讨伐王都,攻破定州后,从汴州返回洛阳,李琪应当率领百官到上柬闩,而请求到偃师迎接。

他的奏章说“打败契丹凶党,攻破真定逆城”,因误把定州写成真定,罚一个月的俸禄。

霍彦威去世,下诏书让李琪撰写神道碑碑文。

霍彦威是梁的旧将,而李琪过去是梁的宰相,叙述霍彦威在梁的事情不称“伪梁”,被冯道驳回。

李琪为人讲信用,喜欢称赞别人的善行。

年轻时以文章出名,也因此自负。

显贵后,就在牙板上刻下金字“前乡贡进士李琪”,时常放在座旁。

为人缺乏稳重,不懂进退处世的原则,因此多次受到当时人的诋毁。

以太子少傅退休居家,去世,享年六十岁。

郑珏,唐代宰相郑綮的孙子。

父亲郑徽,任河南尹张全义的判官。

郑珏年轻时依附张全义住在河南,多次考进士不中,张全义把郑珏嘱托给有关部门,纔得以考中。

唐昭宗时,任监察御史。

梁太祖登位,拜为左补阙。

梁众大臣因张全义的缘故多次推荐他,几次升迁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

梁末帝时,拜为中书侍郎、同中害门下平章事。

四库全书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