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艺术> 舞蹈> 民族舞>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怒”、“阿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山两县及兰坪县的兔峨乡,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

  怒族的聚居区是我国著名的大纵谷怒江峡谷。峡谷的东岸为海拔四千多米的碧罗雪山,西岸为海拔五千多米的高黎贡山,怒江奔腾于两山之间。怒族是怒江峡谷两岸的古老居民,据称怒江亦因怒族最先居住于此而得名。

  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亦即明初钱古训、李思聪所著《百夷传》所载“皆居山颠,种苦养为食”的“怒人”;以及《丽江府志略》(清代乾隆年间修纂)上卷所载的“怒人,居怒江边,与澜沧江相近。男女十岁后,皆面刺龙凤花纹其最远者名曰怒子”的那一部分“怒人”。这部分怒族的语言、纹面习俗和独龙族相似,并与独龙族有着极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另一支是自称“怒苏”的一部分怒族,无论族称、语言、社会习俗等都与前一支有较明显的差异,从“怒苏”的自称来看,“怒”意为“背后”,“苏”意为“人”,即居住在澜沧江一带的人。与今日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音义相同。另从元代有关文献记载中同称两者为“庐鹿蛮”或“沪鹿蛮”。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经过长时间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域之内,经济、文化上互相交往,互通婚姻,不断融合,再在历史的进程中已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由于怒族的生活区域皆为高山深谷,这里丛山逶迤,峭壁千仍,森林茂密,水流湍急,山巅每年还有七个月的积雪期。自古以来山川阻隔,交通闭塞,社会发展迟缓。因此,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怒族村寨大多还停留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再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遗迹。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并需“猎禽兽以佐食”,以狩猎、采集来弥补农业的不足。与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怒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贡山北部的部分怒族因受藏族影响也有信奉喇嘛教的。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福贡县怒族,长期与明代以来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杂居,历史上也曾与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与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处,舞蹈的表现形式及伴奏乐器多与傈僳族相同,动作韵律则明显可见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迹。

  福贡怒族的舞蹈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称“达比亚舞”,以一种形似琵琶(怒族称“达比亚”,傈僳族称“期本”)的弹拨乐器作为舞具和伴奏,达比亚的弹奏位置多变,弹奏姿态丰富,可以高弹低弹,上弹下弹,反弹正弹。脚上动作规整,以膝关节带韧性的屈伸颤动为基础,并具有重拍屈的规律特点。节奏也较为规范,有数十套动作组合,表现怒族的狩猎、农业生产及生殖祟拜等习俗生活内容。由于怒族世代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与各种动物为邻,对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熟悉,因此,在达比亚舞中有着大量摹仿动物的舞蹈。另一类舞蹈称“嘎”,没有乐器伴奏,在个别舞蹈中偶尔有歌曲伴唱,但大多以踏地为节起舞。跳嘎时,也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为基础,但动作力度更强,踩踏更为有力。因此,与达比亚舞相比,嘎在舞蹈风格上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内容有祭神驱鬼的,有迎娶新娘的,有祝贺婚礼的,还有歌颂爱情的。在表现形式上,达比亚舞和嘎都有单人、双人、集体等多种形式。

  贡山县怒族,居住的区域靠怒江上游,与西藏接壤,与明末清初由北迁徒入滇的藏族杂居,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他们喜欢跳一种称为“库噜羌”的舞蹈。“库噜”为曲调,“羌”即舞蹈。库嘻羌又叫“怒族锅庄”,歌舞的名称和歌词中常出现藏语,歌唱也颇有藏族民歌的格调。库嘻羌一般多在年节喜庆、起屋盖房和迎亲嫁娶时跳。舞时,或男女围圈,或男女各为一排,手拉手、臂挽臂或牵手搭肩载歌载舞,对唱对跳。以进退跺步为基本步伐。内容有对家乡的赞美,对友谊的颂扬。年轻人跳时,则更多是相互间的赞誉、爱慕之心的表露,或是逗乐取笑。

  兰坪兔峨乡的怒族,自称“若柔”,意为“小麦人”,与白、彝、普米、傈僳等民族杂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