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艺术> 音乐> 古典音乐>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叶明媚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舞蹈、园林,甚至盆景都讲求 “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 话》中标举,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 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境”包括了“意”,即: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 不尽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连忘返。所以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 之响”,因为“言外”和“弦外”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 神境界,因而天地广阔、空灵、无限和容摄万有。简括地说:意境是心 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 限和深远的特征。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

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属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 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意”的概念在琴学中的运用大概始于汉代。 《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 弟。”《风俗通》亦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 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意 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见琴是作为一种寄意的精神境 界的搭挂。

古琴音乐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因后者以逍遥的目光观宇 宙,因而在艺术实践上影响尤深。无论古琴的曲目、音色、音乐结构、弹 奏姿势等不同层面,均反映出一种清和淡雅、温柔敦厚、偏向优雅恬静的 风格。“和雅”和“清淡”可说是琴乐一直以来所标榜上午审美情趣和理 想风格,于此亦可见儒道哲学在音乐审美中的体现。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 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因为能虚、能静, 因而同时能深和远。深远则能容摄万有,罗万象于胸中,可见琴乐意境所 强调者是一种无限和深微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至极之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正是所谓“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古琴中最 为重要的一部美学论著,明代徐 的《溪山琴况》中形容这种境界为: “其无尽藏,不可思议。”;“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迂回曲 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 也。”这种境界的落实则为一种绝去尘嚣、遗世独立的希夷境界,如: “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 流寒”;“山居深静,林木扶苏”。

琴乐的境界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 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 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陶渊明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 是将琴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穷极的哲学思维。沈括评北宋琴 僧义海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古琴是偏向静 态之美的艺术,因此弹琴要讲求幽静的外在环境于闲适内在心境的配合, 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艺术境界。

琴乐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静深远者为高,其表达手法则以借景 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民初琴家杨宗稷谓琴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拟声、 象形、会意”三类。会意是统率着拟声和象形的,因为后二者仍未脱离音 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意”是抽象的主观 精神境界,所以无限和空灵。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拟声和间接的象形而重 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的运 用,和“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