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传统建筑> 庙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运城山上的一座庙观竟起源于夏商时期

小百科

运城市夏县县城东南方向2公里处有一孤峰——瑶台山,又叫巫咸山,山势峭拔,苍翠摩空,一衣带水,景色宜人。山上有一庙观,名曰太虚观。此观历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被毁,仅剩一座被当地人唤作“巫公祠”的破败小庙,后经当地政府斥资重修,终成今日之太虚观。观内现存明清时期石碑数块,对后世研究太虚观的历史提供了极有力的文字依据。

太虚观

推 · 荐 · 指 · 数

★★★

三星

青山之上的一座起源于夏商时期的庙观

瑶台山顶九层佛塔

太虚观,乍一听好像是个道观,其实不然,它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观。乘坐运城至夏县的公交车抵达夏县车站,再转乘至泗交的客车,便可直抵瑶台山脚。站在山脚仰望,山上一座高塔矗立,想来便是那太虚观内的九层佛塔了。

太虚观

沿着人工铺建的石阶一路上行,终于来到了太虚观面前。站在太虚观前,庙观中的九层佛塔更显高大了。与高大恢弘的佛塔不同,庙观的山门十分简约,门额处挂有一横匾,上书“太虚观”三个大字,黑底蓝字,字迹飘逸,颇有道家风范。

据当地人介绍,太虚观的具体起源时间已不可考究,当地流传,夏商时期的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巫咸死后藏于此地,并在此建“巫公祠”,巫公祠便是太虚观的前身了。后数景扩建形成巫公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乃是当地一大名胜。抗日战争时期,巫公寺被日军所毁,仅余一座破败不堪的巫公祠以及残垣断壁的寺塔。如今寺院内建筑均为现代重建,仅留石碑数块可供后人从中追忆当年巫公寺的恢弘气势。

九层佛塔

走进观内,迎面便是先前总看到的那座九层佛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3.69米,共分九层,每层均建有佛像,从第一层起,分别为: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摩尼,乃是太虚观内的一道特色景观。塔内层级之间施木质楼梯,盘旋而上,游客信徒可入内参观,拜佛祈福。

这座九层佛塔便是在当初巫公寺寺塔基础之上所重建的。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巫公寺为日军所占领,寺塔被建成一所炮楼,在之后的战争中,巫公寺被日军所毁,寺塔也被炮火摧毁。解放之后,当地有一对父子曾在残留的巫公祠内生活着,直至当地政府重建此地。

钟亭

文昌阁

绕过九层佛塔再往后走,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四角亭,左侧四角亭为钟亭,游客可在此敲钟纳福,求保平安。令人诧异的是,与钟亭相对地四角亭竟然不是鼓亭,而是一座文昌阁,阁内供奉着道教神灵文昌帝君,据说当地人多在此为家中学子求取学业有成。

石碑(一)

石碑(二)

在文昌阁与钟亭背后,有数块石碑,其中最早的乃是一块刻于嘉靖葵亥三月二十七日的石碑,不过碑身文字部分已然缺失。另有三块石碑上文字较为清晰,分别为:嘉靖四十三年的《创建观音堂记》、乾隆三十六年的《重修三清百王药王殿及献亭记》以及光绪二十四年的《重修天圣宫三清宫巫公祠暨偎并三官殿雷神洞碑记》,从三座碑文中,可一窥当年太虚观的规模之大,场面之恢弘。

献亭与三清殿

在文清阁与钟亭之间还有一座四角亭,便是太虚观的献殿了,献殿之后紧连着三清殿,殿内供奉的便是道教三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三清殿左侧墙壁上有一篇文章——《巫公祠记》,署名乃是明代张孟。文章记录了明代张孟曾在此寻访巫公祠,寻得一断碑,断碑上记录了洪武八年东,当地县令阎育等在山顶修建新祠堂一事。

献亭背后的一排殿宇

在三清殿的左侧有一祠一殿——巫公祠和药王殿,巫公祠内供有巫咸神像,药王殿内供奉的则是药王孙思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