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中华民族> 仡佬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姜和

仡佬族,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年节喂树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别一个仡佬年。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而仡佬年则是农历三月初三,且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仡佬年的第一个虎日,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人“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给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风趣的婚俗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仡佬族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要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清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密封时就插有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仡佬族的民间高台舞狮,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五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