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秦腔>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阳光照在哈密市中山北路上,暖意融融。“秦之友”秦剧团的团员正在这条路的一间地下室里激情排练《三娘教子》,这个不太大的空间里,舞台、观众席样样齐全。

近日,“秦之友”秦剧团团长王文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剧团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排练了《铡美案》、《三娘教子》等大型秦腔传统历史剧5个、折子戏60多个、现代戏20多段,并长期为哈密地区的戏迷演出,非常受欢迎。去年,哈密市政府出钱给我们解决了排练场地问题,这个场地虽说不太大,但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我们每周三、五免费演出的时候,整个剧场包括过道和楼梯都站满了人。”

谈到对秦腔的喜爱,王文科的话更多了。他回忆说:“哈密地区最早有一个红星剧团,秦腔唱腔来自于陕西,当时赫赫有名,因为种种原因,红星剧团解散了,后来又成立了哈密秦剧团,该剧团经常在哈密甚至甘肃演出,我从陕西省宝鸡戏曲学校毕业后,进到了这个剧团。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哈密满大街都是流行歌曲,秦腔的戏迷都在农村,年轻人不愿学,哈密秦剧团只好解散分流,很多演员都告别了舞台,我也退休了。退休后,几个热爱秦腔的”戏痴”硬把我拉过去,组成了”秦之友”秦剧团,我便一直干到了现在。”

没有人员编制,没有工资,“秦之友”秦剧团要唱起来、演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好在,大家凭着对秦腔的一腔热爱,你买服装,我买道具,他买油彩,坚持排练演出。作为团长,王文科是全团最忙、最累的一个。

哈密农村喜欢秦腔的人多,好排戏,“秦之友”秦剧团经常到乡村文化站和社区广场免费演出。每次演出时,王文科最早出门,最晚回家。演出前,他要用自家的三轮车把音响、道具拉到现场,并负责布置场地。演出时,他一手拿“桄桄子”,一手拿鼓棒,鸣锣敲鼓,全神贯注地盯着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掌握着整个戏的节奏。演出结束了,他再用三轮车把道具拉回去。有时,他还得自掏腰包,请一下演员,拉近感情,让演员队伍更稳定。

别看是给基层群众演出,王文科带着大家从来不马虎。平时排练时,他们看电视、看光碟,一说一唱,不断地学习、提高技艺,都按专业院团的水平要求自己,一路走过来,全团的人数从几个增加到了50个,演出水平也慢慢提高了,现在,一点不比专业团体逊色。2012年,这个剧团在“打起手鼓唱起歌——自治区基层文艺调演”中捧回了3个大奖。自治区文化厅领导曾3次到这个剧团调研,并寄予厚望:希望“秦之友”秦剧团为全疆的民间班社带个好头,做个榜样。

从2009年到现在,“秦之友”秦剧团免费到哈密市的乡镇和社区演出300多场,没收一分钱,还经常自己倒贴钱。记者问,这样做图啥?王文科坦然一笑:“能图啥?就是图一声唱、一声吼,自己高兴,别人也高兴,图让哈密秦腔不丢失。”

目前,王文科还继续带领大家排戏,准备到各乡村演出。下乡演出,虽说挺累人,但王文科比以前信心更足了:“现在,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不过,光靠政府的扶持还不够,我们还要多排戏,多给基层群众演出,培养新的苗子,让更多老百姓享受秦腔,把传统戏曲在哈密传承下去。” 发挥好民间文艺社团的作用本报记者张迎春

近年来,哈密市有很多民间文艺社团,经常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但像“秦之友”秦剧团这样,10多年坚守,免费为乡镇和社区群众演出的,屈指可数。一个小小的民间戏曲社团,发挥了大作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