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民间工艺> 年画>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梁平年画|纯朴敦厚的民间美术

梁平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属于套色木刻版画。起源于明末,号称“四川三大年画”(绵竹、梁平、夹江)之一。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全国其它地方年画大同小异,但其艺术处理手法,画面效果迥然不同。其艺术特点既不同于杨柳青年画的典雅细腻,又异于绵竹年画的鲜亮浓艳,也有别于潍坊年画的刚健明快。而独自表现出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具有重庆山区农民那种纯朴敦厚气质。在中国民间年画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符合黎民百姓欣赏习俗的一种版画艺术。

梁平年画// 发展历程 //

梁平年画起源于清初。清代,梁平木版年画便已"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20世纪末,《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大型画册中都收录了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

"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 这首竹枝词,说的就是梁平年画在清朝盛极一时的盛况。民国初年,梁平县有30余家作坊,从业人员数百人。年画由单色发展到多版彩色套印,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手工彩绘,工艺由简单到复杂,品种不断丰富,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

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每年生产数百万幅,除满足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外,还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随着历史的变革,梁平年画逐渐衰落,手工作坊也在1958年就先后停产了。

早在明清时代,该县的屏锦和袁驿两大场镇就拥有二三十家年画手工作坊,各占两场镇街道的一半,称为"半截刷房街",长年生产不同规格的年画。1913年到1934年是梁平年画的鼎盛时期,每年生产数百万幅,除满足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外,还利用水陆交通之便,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据《梁平县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在宜昌、沙市、汉口均设有分庄。梁平年画在历史上有过“黄金时代”,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乱销售量一度萧条。

民国初年,梁平年画已经行销川、陕、鄂、豫、湘、滇、黔数省以及东南亚一带,当时汉口的年画经纪人还把它邮寄到了德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盟军在梁平修建飞机场,梁平年画又被施工者和飞行员带往苏、美、法等国,让西洋人士景仰艳羡不已,争相收藏。

梁平年画// 类别题材 //

题材

  • 门神,主要有《将帅图》、《立刀顿斧》、《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作品;

  • 神话传说,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作品;

  • 戏曲故事,主要有《四郎探母》、《踏伞》、《钟馗嫁妹》等作品。梁平县也生产各种类型的花笺、花纸和门画。

类别

品种有水货、托货、清章、花笺四大类,钩金描银,画印结合,色彩艳而不俗,华美富丽,形势活泼,内容多是门神、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各种吉祥图案等。无论是描绘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戏曲神话,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作品具有节令性、地域性、集体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不少传统年画与神话、戏曲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品种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融会了正统(官方)的和外来的文化影响,逐渐成为观赏性很强的艺术商品。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画作被带往苏、美、法等国家博物馆或被东方艺术爱好收藏。

四郎探母

此为民国时期戏曲年画。《杨家将》故事之一。北宋时期,英勇善战的杨家将领兵攻打辽国,金沙滩一场激战,杨家将伤亡殆尽。杨四郎(延辉)被俘,隐瞒身世,改名木易,被招为辽国驸马。十五年后,辽国大将萧天佐摆下天门大阵于九龙山飞虎峪。杨四郎得知母亲佘太君和六弟延昭领兵前来,引起思亲之念,急欲探望老母,然因两国交战不得如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