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民间习俗> 节日习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在古代,重阳节的节日仪式很浓厚的,它是在唐代才被正式定位民间节日的,之后历代延续到至今。那么,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

重阳节的由来一

源于宫女的传说。汉代,过重阳节的活动在民间也逐渐流行开来。据说这种习俗的流传与一位宫女有关。相传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贾佩兰也受到了牵连并被赶出皇官,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位贫民段儒为妻。由于这位宫女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中的规矩度重阳。人们听说之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风俗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开来。

源于桓景避灾之说。相传后汉时期有一位远近闻名的仙人,名叫费长房。他后来收了一位徒弟桓景。若干年后,突然有一天,费长房将桓景叫到身边,吩咐说:“九月九日你们家将有一场大灾难,如果你带着老小,人人用红色的囊袋盛上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就能够避祸消灾了。”桓景按照师父的指点,于九月初九日带着全家人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到家中一看,家里所有的鸡狗牛羊等家禽和牲畜已经全部暴死。这时候桓景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和牲畜做了他们全家大小的替死鬼。此事很快流传开来,并且代代相传。每逢九月初九,人们就去登高避邪,相沿成俗,最终演化成重阳节。

重阳节的由来二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赏菊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