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中华民族> 阿昌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林林

阿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概况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百分之九十以上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乡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等乡。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兼通汉语或傣语。使用汉文。

阿昌族在汉文史书中,有“峨昌“、“莪昌“、“阿昌“等字音相近的名称。现在统称“阿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阿昌族还有不同的自称,户撒地区自称为“家撒“、“蒙撒掸“、“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峨昌“。

阿昌族的先民很早就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一带。后来一部分迁至怒江西岸,即古代称作“寻传“的地区,后逐渐南移,约于公元十三世纪定居于现陇川县的产撒坝子,另一部分沿云龙、保山、腾冲迁徒,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区。

阿昌族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余脉自腾冲逶迤而南。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陇川江、支流遍布境内,富水力资源和灌溉之利。高山河流之间形成户撒、腊撒等平坝。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出产鹿茸、麝香、熊掌等名贵药材和山珍。地下矿藏极富,主要有煤、铁、铜、铅、云母、石墨等。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图案美观,制作精细。特别是雕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等上面都可看见雕刻着的各种动、植物,形象生动。此外,建筑、绘画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人种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各地略有差异。本民族衣饰特点以腊撒地区保留得多些。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白、黑等素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青年喜缠白色包头,已婚的则缠藏青色包头,青壮年的包头要留30多公分长的包头布拖在脑后,并在包头上插花,显得年轻漂亮。外出时斜背一个“筒帕“,并背上一把美观的阿昌刀,威武而又英俊。腊撒地区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每逢节日盛会都喜佩戴各种银饰。一般已婚妇女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下着遮住膝盖的黑色筒裙,裹绑腿,用黑、蓝布包头,有的高达一尺。未婚女子则穿长裤,以辫子盘于头顶。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以此为美。

民居建筑

住房一般都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楼下为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路或碎石路,往来方便。

生活方式

勤劳的阿昌人早就以善种水稻著名。水稻的品种多,质量优,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

阿昌人因信仰小乘佛教,禁忌很多,如祭寨神时,全寨人不得出寨劳动,外人也不许进寨。还有,男子不能从妇女晾晒的裙子下走过,要绕行;妇女不能坐门槛上,新结婚的媳妇不能同公公在一起吃饭,妇女生小孩后未满七天,忌讳别家男子闯入院中,等等。

节日文化

云南德宏一带阿昌族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出洼节,意为送佛出寺,节期三天。此时收割完毕,进入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相互祝贺。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

德宏一带阿昌族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换黄单。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