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间习俗 >丧葬习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戴孝是丰县民间丧葬礼仪的主要表达形式,在丰县民间丧葬仪式上,缝制孝衣和孝帽的过程并按照亲疏远近正确穿戴孝服,称为“破孝”。

在丰县,地方不同,孝服的制式也有着区别,本文中所讲述的丧服制式和破孝的范围以丰县北部,主要以顺河周围为例。

逝者的儿子、儿媳、女儿为重孝子,儿子的孝服标准为孝袍一件、孝帽一顶、孝抹(音ma)子一条、孝绳一根、孝鞋一双,儿媳和女儿了孝服标准为孝袍一件、顶布一块、孝抹子一条、孝绳一根、扎腿带子一付、孝鞋一双。

其儿子的孝帽同其他的孝帽不同,后面缀有麻穗,重孝子的孝抹子上缀有棉花,父逝,缀在左,母逝,缀在右,父母皆去逝,左右各缀一朵,此为“捂耳朵眼”,意为专心守丧,不问杂事。

还有的说,丧事办好办差,难免不合众人的心意,旁人说三道四,孝子听不见。

孝绳是用三股麻绳编制,两边留穗,用以束腰。

在以前孝鞋是用白布在现有的鞋上裱护,父母一方去世,鞋后跟不裱全留一块,父母双方都去世,则裱全,麻绳沿口,儿子的孝鞋前有的还缀以麻缨,现在则是买的成品白鞋,儿子的孝鞋不能提上,要趿拉着。

父母一方去世,重孝子的孝抹子是用半幅布,五尺半长,垂在脑后一股长、一股短;父母双方都去世,重孝子的孝抹子是用整幅布,五尺半长,垂在脑后两股一样长。孝袍缝制的毛边朝外,就这一条,还符合“斩衰”的规制。

孝袍的制式以前是大襟式,现在好多地方都改为套头式。

它的做法为:一丈布出俩袖不算驮肩,意思是一丈布中包括袖子不包括领子。用一丈布从一头布幅对折,撕下两块以半布幅为边长的方布,这是俩袖,剩下的布按照长处对折,从上边对折处两边上袖,缝上,下面开叉,领口中间撕开,头能套进去且宽裕即可,后面再用一只袖大小的布,对折从一头撕一小口,沿领口缝一片领子,称为驮肩。如果上大襟,则从领口往下前面全部撕开,再用一块半幅布缝在左面作为大襟,右边再订三付带子系上。现在的孝袍除了重孝子和直系侄、孙辈的外,皆改为披风式,即用一丈布对折,在其长边中间处间附隔缝两条带子,带子系上,披在身后。

逝者的侄子、孙子、侄媳、孙媳的孝袍毛边朝里,不缝驮肩,孝抹子五尺。侄子、孙子为孝帽一顶、孝抹子一条、孝袍一件、孝鞋一双;侄媳、孙媳为顶布一块、孝抹子一条、孝袍一件、孝鞋一双。

孝帽的做法为:以布幅宽的一半为边长撕一块方布,两边对折,从一头缝至3/4,再把线缝放到一面的中间,把缝到头的一端缝上,两头抹角,翻过来,留口的一端戴在后套在头上,多余的垂在脑后,俗称为“相帽子”。如逝者有重孙子,重孙戴的是缀有红穗的孝帽,其做法为:依前所述撕一块方布,对角折成三角形,再把其三个角缝在一起,在上面的两角上缀上红穗。

逝者的女婿的孝服为孝帽一顶、孝抹子一条(五尺)、系腰子一块。系腰子布四尺长,如岳父母一方去世,用半幅,双方都去世,则用整幅,中间订两根带子,从腰后面往前系,盖住屁股,两边下垂。其他的如侄婿、孙婿、侄孙婿、外孙婿、甥婿等皆用半幅布,侄、甥辈女婿的系腰子用白带子,孙辈女婿的系腰子用蓝带子。如果有未结婚的新亲,其女婿则用蓝系腰子红带子。

逝者儿子仁兄弟的丧服依照当初结拜时的缔约,分为棚里和棚外,棚里仁兄弟同重孝子一样参与守丧,其丧服制式除孝抹子上没有棉花、孝帽上没有麻穗,其他的同重孝子一样;棚外仁兄弟的丧服相对递减,没有孝绳和孝鞋,其他的同棚里仁兄弟。孙子仁兄弟的丧服制式同孙子一样。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