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中华民族> 乌孜别克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陈俊倩

服饰是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物品,每个民族的服饰都体现出他们的与众不同。乌兹别克族的服饰有着独特的审美观点,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让服饰变得更加的华丽精美,也为中国的服饰文化增添了宝贵的一笔。下面的乌孜别克族文化为您带来华丽精美的服饰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华丽精美的乌孜别克族服饰文化

一、民族概况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民族,现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有人口12453人。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时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乌孜别克族的住房多为庭院式。但无论是楼房,还是平房,都喜欢在屋顶上修建一层带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圆形拱式顶楼。又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所以,他们室内墙壁上的拱形壁龛周围、室内和走廊木柱上雕刻的,都是各式各样具有伊斯兰特色的非常美丽的花草图案。

二、特色文化
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

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用毛巾擦干,不能乱甩。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大多数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祖孙三代人,而且,三代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为数也不多,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几乎没有。按传统习惯,男女青年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按传统习惯,乌孜别克妇女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乌孜别克语称之为“赫瓦兰”或“帕兰结”,意思是将全身遮盖)。这种面纱的脸部那一块是用马鬃织的,便于通风、透光。不过,现在揭下面纱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多起来了。

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乐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

华丽精美的乌孜别克族服饰文化

三、服饰聚焦
乌孜别克族的服饰五彩缤纷,款式独特,美观大方。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喜欢戴花帽。这种花帽乌孜别克语称为“朵皮”,又分花、素两种。花“朵皮”用艳丽的五彩丝线精心绣成,图案别致,美丽鲜艳。男青年戴上,英姿勃勃;姑娘们戴上,俊美秀丽。素“朵皮”,以墨绿金丝绒为底料,用小珠、亮片镶出简朴大方的图案,老年男女戴上它,更显凝重端庄、古朴典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