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广弘明集> 卷第十五

《广弘明集》·卷第十五

唐朝 广弘明集 道宣 著

佛德篇第三

  序曰。夫以。蒙俗作梗。妙籍舟师。师之大者。所谓王也。故王者往也。若海之朝宗百川焉。王之取号况于此也。然则统言王者。约缘乃多。事理两分举要惟二。初谓详事。二谓明理。故详事之王。则人王天王是也。行化在事。事止于身。身存而化行。身灭而化息。此则外计其身。而莫思其内识。故目其化。为外教也。二谓明理。则法王佛觉是也。行化在理。理在于心。心存而化行。想灭而境绝。此则内捡其心。而不缘于外境。故目其化。为内教也。所以厚身而存生。

  生生而不穷。捐生而去情。情亡而照寂。致使存形之教万国同仪。练心之术千圣齐一。是则道俗两教出入升沈。俗则入有而沈形。六道以之而绵亘。道则出空而升位。三圣自此而昌明焉。自正道东流。六百余载。释蒙从信。其徒不一。独夫振虐。而坑僧击像者二三。明后重道。寺塔崇树者亦众矣。至如吴王之详佛圣。  哓天人之所归。宋君之叙佛德。明朝贤之宗奉。诸余蒙昧。无足胜言。故序现迹之祥瑞。又述颂作之盛德。随类览历。岂不昭彰心性乎。

  初序梁弘明序佛德目。

  晋宗炳明佛论。  大唐广弘明集佛德篇总目卷十五。

  晋沙门支道林佛菩萨像赞。

  晋沙门释慧远佛影铭。

  宋侍中谢灵运佛法铭赞。

  梁沈约佛记序(并敕答)。  晋代已来佛像感应相。

  梁高祖出育王舍利诏。

  梁晋安菩提树颂(并表)。

  梁简言文唱导佛德文(十首)。

  梁简文谢佛事启(十首)。

  梁沈约佛刹塔像诸铭(十首)。

  梁王僧孺唱导佛文。

  隋高祖于国内立舍利塔诏(并瑞应表谢)。

  广弘明集佛德篇第三之初。  佛释迦文菩萨等像赞。晋沙门支道林。

  佛影铭。晋沙门释慧远。

  佛法铭赞。宋侍中谢灵运。

  佛记序。梁沈约。  佛像瑞集。唐终南山释氏。

  出育王舍利诏。梁高祖武皇帝。

  菩提树颂。梁晋安王萧纲。

  梁唱导文。萧纲在蕃作。

  归佛发愿誓文。梁王僧孺。

  释迦文佛像赞(并序)。晋支道林。

  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有本。道德之谓也。昔姬周之末有大圣号佛。天竺释王白净之太子也。俗氏母族。厥姓裘昙焉。仰灵胄以丕承。藉乃哲之遗芳。吸中和之诞化。禀白净之浩然。生自右胁。弱而能言。谅天爵以不加为贵。诚逸禄以靡须为足。故常夕惕上位逆旅紫诞。纡轸储宫拟翮区外。俄而高逝周览郊野。四辟皇扉。三鉴疾苦。风人励辞以激兴。乃甘心受而莫逆。讯大猷于有道。慨在兹之致淹。遂乃明发遐徵栖迟幽闲。脱皇储之重宝。希无待以轻举。

  褫龙草之盛饰。贸穷岩之蓰褐。资送之俦自崖而反矣。尔乃抗志匪石。安仁以山。斑卉匡居。摧心立盟。厘安般之气绪。运十算以质心。偋运四筹之八记。从二随而简巡。绝送迎之两际。缘妙一于鼻端。发三止之蒙秀。洞四观而合泯。五阴迁于还府。六情虚于静林。凉五内之欲火。廓太素之浩心。濯般若以进德。潜七住而挹玄。搜冥鱼于六绝。齿既立而废筌。豁万劫积习。同生知于当年。掩五浊以擅曜。嗣六佛而微传。伟准丈六。体佩圆光。启度黄中。色艳紫金。运动凌虚。悠往鲦忽。八音流芳。逸预扬釆。妙览未兆。则卓绝六位。曲成已着。则化隆三五。冲量弘乎太虚。神盖宏于两仪。易简待以成体。大和拟而称劭。员蓍者象其神寂。方卦者法其智周。照积佑之留祥。元宿命以制作。或绸之以德义。或疏之以冲风。亮形摇于日新。期妙主于不尽。美既青而青蓝。逞百练以就粹。导庶物以归宗。拔尧孔之外揵。属八亿以语极。罩坟素以兴典。掇道行之三无。络聃周以曾玄。神化着于西域。若朝晖升于旸谷。民望景而兴行。犹曲调谐于宫商。当是时也。希夷缅邈于羲风。神奇卓绝于皇轩。蔚釆冲漠于周唐。颂味有余于邹鲁。信可谓神化之都领。皇王之宗谟也。年逾从心泯迹泥洹。夫至人时行而时止。或隐此而显彼。迹绝于忍土。冥归于维卫。俗徇常以骇奇。固以存亡而充之。至于灵觉之性。三果殄悴。豁若川倾。颓如干坠。黔首与永夜同幽。冥流与涸津并遗。六度与崩岑俱褫。三乘与绝轴解辔。门徒泣血而心丧。百灵衔哀而情悸。夫道高者应卑。因巡者亲誉。故不祈哭而哭。岂非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  虽灵几播越环周六合。历数终于赤县。后死所以与闻。景仰神仪。而事绝于千载。祇洹既已漂落。玉树卒亦荒芜。道丧人亡时亦已矣。遁以不才仰遵大猷。追朝阳而弗暨。附桑榆而未升。神驰在昔愿言再钦。遂援笔兴古述厥遐思。其词曰。  太上邈矣。有唐统天。孔亦因周。籧庐三传。明明释迦。寔惟帝先。应期睿作。化融竺干。交养恬和。濯粹冲源。迈轨世王。领宗中玄。堂堂洪摸。揭秀员灵。峻诞昆岳。量裒太清。大象罕窥。乃员其明。玄音希扣。文以八声。煌煌慧炬。烛我宵征。人钦其哲。孰识其冥。望之霞举。即亦云津。威扬夏烈。温柔晞春。比器以形。卓机以神。卷即烟灭。腾亦龙伸。鼓舞舟壑。灵气惟新。谁与兹作。独运陶钧。三无衷玄。八亿致远。二部既弘。双翰惟典。充以瑰奇。恬以易简。藏诸韫椟。寔之令善。令善善因。乃赞乃演。致存言往。岂伊弘阐。日月真朗。显晦周遍。生如纷雾。暖来已晞。至人全化。迹随世微。假云泥洹。言告言归。遗风六合。伫芳赤几。象罔不存。谁与悟机。镜心垂翰。庶觌冥晖。

  阿弥陀佛像赞(并序)。

  夫六合之外。非典籍所摸。神道诡世。岂意者所测。故曰。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每在常辄。欲以所不能见。而断所未能了。故令井蛙有坎宅之矜。凭夷有秋水之伐。故其宜矣。余游大方。心倦无垠。因以静暇。复申诸奇丽。佛经纪西方有国。国名安养。迥辽迥邈。路踰恒沙。非无待者。不能游其疆。非不疾者。焉能致其速。其佛号阿弥陀。晋言无量寿。国无王制斑爵之序。以佛为君。

  三乘为教。男女各化育于莲花之中。无有胎孕之秽也。馆宇宫殿。悉以七宝。皆自然悬构。制非人匠。苑囿池沼。蔚有奇荣。飞沈天逸于渊薮。逝寓群兽而率真。阊阖无扇于琼林。玉响自喈于箫管。冥霄霣华。以阖境神风。拂故而纳新。

  甘露徵化。以醴被蕙风。导德而芳流。圣音应感而雷响。慧泽云垂而霈清。觉父吸予而贵言。真人冥宗而废玩。五度凭虚以入无。般若迁知而出玄。众妙于兹大启。神化所以永传。别有经记。以录其懿云。此晋邦五末之世。有奉佛正戒。讽诵阿弥陀经。誓生彼国。不替诚心者。命终灵逝化往之彼。见佛神悟即得道矣。  遁生末踪忝厕残迹。驰心神国。非所敢望。乃因匠人。图立神表。仰瞻高仪。以质所天。咏言不足。遂复系以微颂。其词曰。  王猷外厘。神道内绥。皇矣正觉。寔兼宗师。泰定轸曜。黄中秀姿。恬智交泯。三达玄夷。启境金方。缅路悠迟。迂彼神化。悟感应机。五度砥操。六慧研微。空有同状。玄门洞闉。咏歌济济。精义顺神。玄肆洋洋。三乘诜诜。藏往摹故。知来惟新。二才孰降。朗滞由人。造化营域。云构峨峨。紫馆辰峙。华宇星罗。玉闱通方。金墉启阿。景倾朝日。艳蔚晨霞。神堤回互。九源曾深。浪无筌忘。鳞罕饵淫。泽不司虞。骇翼怀林。有客驱徒。两埋机心。甘露敦洽。兰蕙助声。化随云浓。俗与风清。葳蕊霄散。灵飙扫英。琼林喈响。八音文成。^8□瑶沈粲。芙蕖晞阳。流澄其洁。蕊播其香。潜爽冥华。载扬来翔。孕景中葩。结灵幽芳。类诸风化。妙兼于长。万轨一变。同规坐忘。

  诸菩萨赞十一首。

  文殊师利赞。

  童真领玄致。灵化实悠长。昔为龙种觉。今则梦游方。忽恍乘神浪。高步维耶乡。擢此希夷质。映彼虚闲堂。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梵释钦嘉会。闲邪纳流芳。

  弥勒赞。  大人轨玄度。弱丧升虚迁。师通资自废。释迦登幽闲。弥勒在神第。圣录载灵篇。乘干因九五。龙飞兜率天。法鼓振玄宫。逸响亮三千。晃晃凝素姿。结跏曜芳莲。寥朗高怀兴。八音畅自然。恬智冥徼妙。缥眇咏重玄。磐纡七七纪。应运莅中璠。挺此四八姿。映蔚花林园。亹亹玄轮奏。三摅在昔缘。

  维摩诘赞。

  维摩体神性。陵化昭机庭。无可无不可。流浪入形名。民动则我疾。人恬我气平。恬动岂形影。形影应机情。玄韵乘十哲。颉颃傲四英。忘期遇濡首亹亹赞死生。

  善思菩萨赞。

  玄和吐清气。挺兹命世童。登台发春咏。高兴希遐踪。乘虚感灵觉。振网发童蒙。外见凭寥廓。有无自冥同。忘高故不下。萧条数仞中。因花请无着。陵虚散芙蓉。能仁畅玄句。即色自然空。空有交映迹。冥知无照功。神期发筌悟。豁尔自灵通。

  不二入菩萨赞。

  法作菩萨赞。

  乃昔有嘉会。兹日多神灵。维摩发渊响。请定不二名。玄音将谁和。法作率所情。亹亹玄心运。寥寥音气清。粗二标起分。妙一寄无生。

  首闬菩萨赞。  首闬齐吾我。造理因两虚。虚两似得妙。罔象反入粗。何以绝尘迹。忘一归本无。空同何所贵。无贵乃恬愉。

  不眴菩萨赞。

  有受生四渊。渊况世路永。未若观无得。德物物自静。何以虚静间。恬智翳神颖。绝迹迁灵梯。有无无所骋。不眴冥玄和。栖神不二境。  善宿菩萨赞。  体神在忘觉。有虑非理尽。色来投虚空。响朗生应轸。托荫游重冥。冥亡影迹陨。三果皆勤求。善宿独玄泯。

  善多菩萨赞。

  自大以跨小。小者亦骇大。所谓大道者。遗心形名外。都忘绝鄙当。冥默自玄会。善多体冲姿。豁豁高怀泰。

  首立菩萨赞。

  为劳由无劳。应感无所思。悠然不知乐。物通非我持。浑形同色欲。思也谁及之。嘉会言玄志。首立必体兹。

  月光童子赞。  灵童绥神理。恬和自交忘。弘规愍昏俗。统体称月光。心为两仪蕴。迹为流溺梁。英姿秀干竺。名播赤县乡。神化诡俗网。玄罗挚游方。丘岩积陈痾。长驱幸玉堂。汲引兴有待。冥归无尽场。戢翼栖高嵎。凌风振奇芳。  佛影铭。晋沙门释慧远。

  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

  夫滞于近习。不达希世之闻。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网其神虑。若以之穷龄则此生岂过。以之希心则开彻靡期。于是发愤忘寝。

  情百其慨。静虑闲夜。理契其心。尔乃思沾九泽之惠。三复无缘之慈。妙寻法身之应。以神不言之化。化不以其所感。慈不以其所缘。宴怀自得。譬日月丽天光影弥晖。群品熙荣。有情同顺。咸欣悬映之在己。罔识曲成之攸寄。妙物之谈功尽于此。将欲拟夫幽极。以言其道仿□存焉。而不可论。何以明之。法身之运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图终而会其成。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名者也。若乃语其筌寄则道无不在。是故如来或晦先迹以崇基。或显生涂而定体。或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推夫冥寄为有待耶。

  为无待耶。自我而观则有间于无间矣。求之法身原无二统。形影之分孰际之哉。

  而今之闻道者。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不悟灵应之在兹。徒知圆化之非形。而动止方其迹。岂不诬哉。远昔寻先师奉侍历载。虽启蒙慈训。托志玄籍。每想奇闻以笃其诚。遇西域沙门辄餐游方之说。故知有佛影而传者尚未哓然。及在此山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与昔闻既同。并是其人游历所经。因其详问乃多先徵。

  然后验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于是悟彻其诚应深其位。将援同契发其真趣。故与夫随喜之贤。图而铭焉。

  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回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昧。处暗逾明。婉步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而冥(其一)。茫茫荒宇。靡劝靡奖。淡虚写容。拂空传像。相具体微。中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彻乃应。扣诚发响。留音停岫。津悟冥赏。抚之有会。功弗由曩(其二)

  旋踵忘敬。罔虑罔识。三光掩晖。万象一色。庭宇幽蔼。归涂莫测。悟之以静。

  挹之以力。惠风虽遐。维尘攸息。匪伊玄览。孰扇其极(其三)。希音远流。乃眷东顾。欣风慕道。仰规玄度。妙尽毫端。运微轻素。托釆虚凝。殆映宵雾。迹以像告。理深其趣。奇兴开襟。祥风引路。清气回于轩宇。昏明交而未曙。仿□镜神仪。依俙若真遇(其四)。铭之图之。曷营曷求。神之听之。鉴尔所修。庶兹尘轨。映彼玄流。漱情灵沼。饮和至柔。照虚应简。智落乃周。深怀冥托。宵想神游。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五)。

  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即以寄诚。虽成由人匠而功无所加。至于岁次星纪。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九月三日乃详捡别记。铭之于石。爰自经始人百其诚。道俗欣之感遗迹以悦心。于是情以本应事忘其劳。

  于时挥翰之宾。佥焉同咏。咸思好远猷。托相异闻。庶来贤之重轨。故备时人于影集大通之会。诚悲现所期。至于伫襟遐慨固已超夫神境矣。  晋襄阳丈六金像赞序。

  因释和上立丈六像作。  昔众佑降灵出自天竺。托化生宫兴于上国。显迹重冥开辟神路。明晖宇宙光宅大千。万流澄源圆映无主。觉已虚凝湛焉遗照。于是乘变化以动物而众邪革心。躇神步以感时而群疑同释。法轮玄运三乘并辙。道世交兴天人攸梦。净音既畅逸响远流。密风遐扇远生善教。末年垂千祀徒欣大化。而运乖其会。弗获叩津妙门。发明渊极。罔两神影餐服至言。虽欣味余尘道风遂迈。拟足逸步玄迹已邈。每希想光晷。仿□容仪寤寐兴怀。若形心目。冥应有期幽情莫发。慨焉自悼悲愤靡寄。乃远契百念慎敬慕之思。追述八王同志之感。魂交寝梦而情悟于中。  遂命门人铸而像焉。夫形理虽殊阶涂有渐。精粗诚异悟亦有因。是故拟状灵范启殊津之心。仪形神摸辟百虑之会。使怀远者兆玄根于来叶。存近者遘重劫之厚缘。乃道福兼弘真迹可践。三原反流九神同渊。于时四辈悦情道俗高趣。迹向和应者如林。铸均有虚室之供。而进助者不以纤毫为挫。劝佐有弥劫之勤。操务者不以昏疲告劳。因物任能不日而成。功自人事犹天匠焉。夫明志莫如词。宣德莫如颂。故志以词显而功业可存。德以颂宣而形容可像。匪词匪颂将何美焉。乃作颂曰。

  堂堂天师。明明远度。迈群挺萃。超然先悟。惠在恬虚。妙不以数。感时而兴。应世成务。金颜映发。奇相晖布。肃肃灵仪。依依神易。茫茫造物。玄运冥驰。伟哉释迦。与化推移。静也渊默。动也天随。绵绵远御。亹亹长縻。反宗无像。光潜影离。仰慕千载。是拟是仪。  文殊像赞。殷晋安。

  文殊渊睿。式昭厥声。探玄发晖。登道怀英。琅琅三达。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变伊形。将廓恒沙。陶铸群生。真风幽暧。千祀弥灵。思媚哲宗。寤言只诚。绝尘孤栖。祝想太冥。

  文殊像赞(并序)。

  文殊师利者是游方菩萨。因离垢之言而有斯目。非厥号所先也。原夫称谓之生盖至道与其貌。何者虚引之性彰于五德。轨世之表闻于童真。廉俗之风移则感时之训兴。故云濡首。又以法王子为名焉。夫欲穷其渊致者。必先存其深大。终古邈矣。岂言象之所极。难算之劫功高积尘。悠悠遐旷焉可为言。请略叙其统。

  若人之始出也。爰自帝胄尊号法王。无上之心兆于独悟。发中之感无不由也。近壹遇正觉而灵珠内映。玄景未移遂超登道位。于是深根永构于冲壤条翼神柯而月茂。慈悲之气与惠风俱扇。三达之明与日月并耀。具体而微。固已功侔法身矣。

  若乃天机将运即神通为馆宇。圆应密会。以不疾为影迹。斯其所以动不离寂而弥纶宇宙。倏忽无常境而名冠游方者也。世尊兴出乃授跃进之明。显潜德于香林。

  因庆云而西徂。复龙见于兹刹。法轮既转则玄音屡唱。对明渊极辄畅发深言。道映开士。故诸佛美其称。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非夫合天和以挺作。吸冲气而为灵。舒重宵以回荫。吐德音而流声。亦孰能与于此哉。将欲摇荡群生之性宅至宗而至。开宏基于一篑。廓恒沙而为宇。若然而不悦文殊之风。则未达无穷之量。长笑于大方之寂矣。自世尊泥曰几将千祀。流光福荫复与时而升降。由是冥怀宗极者。感悲长津之丧源。惧风日之潜损。遂共表容金石继以文颂。人思自尽。庶云露以增润。今之所遇。盖是数减百年。有转轮王王阎浮提。号曰阿育。

  仰规逸轨拟拟而像焉。虽真宰不存于形。而灵位若有主。虽幽司不以情求而感至斯应。神变之异屡革民听。因险悟时信有自来矣。意以为接颓薄之运。寔由冥维之功。通夫昏否之俗。固非一理所弘。是以托想之贤。只诚攸寄。思纽将绝之绪。引豪心以摽位。乃远摸元匠像夫所像。感来自衷不觉欣然同咏。

  眇眇童真。弱龄启蒙。含英吐秀。登玄履峰。神以道王。体以冲通。浪化游方。乃轨高踪。流光掩映。爰暨兹邦。思对渊匠。靖壹惟恭。虚襟绝代。庶落尘对。

  佛影铭(并序)。谢灵运。  夫大慈弘物。因感而接。接物之缘。端绪不一。难以形捡易以理测。故已备载经传。具着记论矣。虽舟壑缅谢像法犹在。感运钦风日月弥深。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嵁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彪涧。摹拟遗量寄托青釆。岂唯象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

  以充刊刻。古铭所始寔由功被。未有道宗崇大。若此之比岂浅思肤学所能宣述。  事经徂谢永眷罔已。辄磬竭劣薄以诺心许。徽猷秘奥万不写一。庶推诚心颇感群物。飞鸮有革音之期。阐提获自拔之路。当相寻于净土解颜于道场。圣不我欺致果必报。援笔兴言情百其慨。

  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剧哉五阴。倦矣四缘。遍使轮转。苦根迍邅。迍邅未已。轮转在己。四缘云薄。五阴火起。亹亹正觉。是极是理。动不伤寂。行不乖止。哓尔长梦。贞尔沈诐。以我神明。成尔灵智。我无自我。实承其义。尔无自尔。必祛其伪。伪既殊涂。义故多端。因声成韵。即色开颜。望影知易。寻响非难。形声之外。复有可观。观远表相。就近嗳景。匪质匪空。莫测莫领。倚岩辉林。傍潭鉴井。借空传翠。激光发冏。金好冥漠。白毫幽暖。日月居诸。胡宁斯慨。曾是望僧。拥诚俟对。承风遗则。旷若有概。敬图遗踪。疏凿峻峰。周流步檐。窈窕房栊。激波映墀。引月入窗。云往拂山。风来过松。地势既美。像形亦笃。釆淡浮色。详视沈觉。若灭若无。在摹在学。由其洁精。能感灵独。诚之云孚。惠亦孔续。嗟尔怀道。慎勿中惕。弱丧之推。阐提之役。反路今睹。发蒙兹觌。式厉厥心。时逝流易。敢铭灵宇。敬告振锡。

  佛赞。范光禄命作。  精粗事阻。始未理通。舍事就理。即朗祛蒙。惟此灵觉。因心则崇。四等拯物。六度在躬。明发储寝。孰是化初。夕灭双树。岂还本无。眇眇远神。遥遥安如。愿言来期。免兹沦湑。

  范特进书。

  卿常何如。历观高士。类多有情。吾亦许卿。以同何缅邈之过。便是末孤了幽关也。吾犹存旧情东望慨然。便是有不驰处也。见炽公阡陌。如卿问栖僧于山。诚是美事。屡改骤迁。未为快也。杖策之郡斯则善也。祇洹中转有奇趣。福业深缘森兮满目。见形者所不能传。闻言而悟亦难其人。辞烦而已。于此绝笔。  范泰敬谓。

  祇洹塔内赞。因炽公相示。可少留意省之。并同子与人歌而善。  答范特进书送佛赞。

  辱告慰企。晚寒体中胜常。灵运脚诸疹。此春更甚忧。虑古人有情。信如来告。企咏之结实过饥渴。山间幽阻音尘阔绝。忽见诸赞欢慰良多。可谓俗外之咏。寻览三复味玩增怀。辄奉和如别。虽辞不足睹然意寄尽此。从弟惠连后进文悟衰宗之美亦有一首。并以远呈。承祇洹法业日茂。随喜何极。六梁微缘。窃望不绝。即时经始招题在所住山南。南檐临涧北户背岩。以此息心当无所忝耶。平生缅然临纸累叹。敬惜为先继以音告。傥值行李辄复承问。二月一日谢灵运白答。

  和范特进祇洹像赞。

  范侯远送像赞命余同作。神道希微愿言所属。辄总三首期之道场。

  佛赞。

  惟此大觉。因心则灵。垢尽智照。数极慧明。三达非我。一援群生。理阻心行。道绝形声。

  菩萨赞。  若人仰宗。发性遗虑。以定养慧。和理斯附。爰初四等。终然十住。涉求至矣。在外皆去。

  缘觉声闻合赞。  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宝。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允三车。翻乘一道。

  无量寿颂。和从弟惠连。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顾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必晨征。

  维摩诘经中十譬赞八首。

  聚沫泡合。

  水性本无泡。激流遂聚沫。即异成貌状。消散归虚豁。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愚俗骇变化。横复生欣怛。

  焰。

  性内相表状。非焰安知火。新新相推移。荧荧非向我。如何滞着人。终岁迷因果。

  芭蕉。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合萼不结核。敷花何由实。至人善取譬。无宰谁能律。莫呢缘合时。当视分散日。

  幻。

  幻工作同异。谁复谓非真。一从逝物过。既往亦何陈。谬者疑久近。达者皆自宾。勿起离合情。会无百代人。

  梦。

  觉谓寝无知。寐中非无见。意状盈明前。好恶迭万变。既悟眇已往。惜为浮物恋。孰视娑婆尽。宁当非赤县。

  影响合。

  影响顺形声。资物故生理。一旦挥霍去。何因得像似。群有靡不然。昧漠呼自己。四色尚无本。八微欲安恃。

  浮云。

  泛滥明月阴。荟蔚南山雨。能为变动用。在我竟无取。俄已就飞散。岂复得攒聚。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

  电。  鲦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恒物生灭后。谁复核迟速。慎勿留空念。横使神理恧。废已道易孚。忘情长之福。

  佛记序。沈约奉梁高祖敕撰并敕启序合三首。

  敕云。去岁令虞阐等撰佛记。并作序。序体不称。频治改犹未尽致。寻佛教因三假以寄法。籍二谛以明理。达相求宗不着会道。论其指归似未至极。乃不应以此相烦。亦是一途善事。可得为厝笔。以不故指敕。阐等结序末体又似小异。  臣约言。佛记序今谨以上呈。词义无取。伏怀自恧。谨启。

  敕云记序始得看今敕缮写流布。

  序曰。含灵万品。既非记谍所穷。物物禀生。岂伊积尘能计。莫不起乎无理而至乎无生者也。虽要终有地而原始莫闻。自非灵照特达宗极斯在。则理闭机初钻叩事绝。非惟四果不议。固亦十地罔窥。邈乎悠夐。有之而莫知所从者也。如来覆篑爰始言登永路起灭回环驰骤不息。去来五道。大千比之毫端。往复三界。  只劫未足称远。积明累照念念不休。离此生灭证成妙果。固已空有兼谢。岂徒齐迁鲁变而已哉。昊昊区区。犹秉何言之称。至人无己。宁以词义为珍。盖由万惑相扇昧明代起。业假缘开事须哓达。一音所吐无思不服。义在徇物动非为己。法吼振洒于无外。甘露炳焕于龙宫。开宗阐教致之有渐。摽四谛于鹿园。辨百非于双树。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行迷复路弱丧知归。而自应回舛厥涂不一。白毫所照。遍刹土于恒沙。七步降践。壅龙堆而攸被。推极神道原本心灵。

  感之所召跨无边而咫尺。缘之所乖面法城而不睹。及像教云未经记东流。热阪艰长寒山峻阻。横书左字累万方通。翦叶成文重译未哓。自此迄今千祀过半。灵迹稍启名僧间出。律藏方等行来渐至。蕴乎西国未至者多。虽法身常住之奥远。二谛三假之渊旷。悟道求宗于斯可足。而能仁礼兹大圣寔为本师。悠悠群品精灵所系。迄于前因往业多所昧略。然神化应感参差互见。又世胄名氏本国俗缘散析。

  众部卒难讨究。神功妙力同出异名。降胎求道宁止一相。托生迦维本由权迹。出自北门非悟法之始。遍照东方岂通化之极。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共成区畛。至于经像旧录境刹遗记。开劝之功于斯自远。大权弘旷亡身以济物。应真耿介摽心非为己。分踪或异适未必同。神涂诡互难以臆辩。灵怪倜傥言语斯绝。图澄之龙见赵魏。罗什之凤集关辅。揵陀近游京洛。单开远适罗浮。虽迹与俗同而意无可察。涂出玉门法座不远。七处八会峨然在目。灵应盻蚃偏富延泽以西。光景葳蕤多见天山之表。有志奇僧每经游历。神迹昭然咸有文注。繁芜舛杂实须裁整。分五道于人天。设重牢于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此皆卷舒真俗终始名相。其圣涂玄远大。则直至道场。其徵证切近小。则开劝晚学。斯寔兼济之方舟。大悲之广路。虽复智昏视内形穷尺捶。缘动必应。又况进于此者乎。

  是以至圣殷勤每存汲引。垂文见意贻厥将来。皇帝行成无始道承旷劫。十号在躬三达靡碍。屈兹妙有同此转轮。伤昏愍惑久迷正路。悱发之徒空怀钻仰。条流缅旷事难总一。志浅业劳迄用无就。非所以辟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乃诏中书侍郎虞阐太子洗马到溉后军记室周舍。博寻经藏搜采注说。条别派分各以类附。日少功多。可用辨此。名曰佛记。凡三十篇。其有感应之流事类相似。止取其一余悉不书。或复死而更生陈说经见。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阙疑。或凭人以言托想成梦。尤难信哓一无所录。若夫欲遐适者。必远记所从。欲悟道者。必妙识所宗。然后能允得其门亲承音旨。未有不知厥路莫辨伊人胶目闇践自与理合。所以引彼众流归之一源。可令莘莘含识望涂知往案。砥矢而言归。不回遑于岐路。俾厥清信之士亦有取于此云。

  余以佛化堤封三千围内近对小识。且局南洲。斯则通计神州咸蒙声教神踪遗迹闭在姬初。前汉已来相从间出。刘向挍书天阁。往往见有佛经。赤县山裂水开。时时瑞像来现。或塔由地踊。或佛隆因空。事绪繁委略标十数。有未见者须显其相云。

  略列大唐育王古塔历(并佛像经法神瑞迹)。

  越州东三百七十里鄮县塔者。西晋太康二年沙门慧达感从地出。高一尺四寸。广七寸。露盘五层。色青似石而非。四外雕镂异相百千。梁武帝造木塔笼之。八王曰舆巡州里。今见神瑞光声圣僧。备如别传。  郑州超化寺塔。在州南百余里。基^2□适今。寺院并古时石砌合缝甚密。铁为细要。其石长八尺。四面细要长一尺五寸。深五寸。石下并泥。塔南基出泉十余所。径三尺。涌而无声。永徽中有昆仑。入泉向下穷之。但有石柱罗列。竟不测其际。中有石塔在空。水凝而不及。

  冀州(旧魏州者)临黄县西北三十里有育王舍利寺。近为尼住寺。有古塔。

  编石为基。从水底出塔。三面水极深。惟西面通行。往足有莲藕。人畏之无敢采捕。

  岐州岐山南岐山县北二十里法门寺塔在平原上古来三十年一度开。开必感应。显庆五年敕令僧智琮。往请有瑞令开蒙。光明照烛道俗通见。乃掘出进内。

  龙朔二年还返故塔。其舍利如大人指节骨。长二寸许。其内孔方。色白光明。如别图状。

  益州成都郭下福感寺塔。本名大石寺。隋初诜律师寻其古迹。欲寻其舍利掘至泉源。惟是一石。见于其上架九级木浮图。备有灵相。隋蜀王秀又掘之至泉。

  风雨至不可及际。于傍破得一片石出。乃是瑿玉。今见存益州北百里^8□县城北郭下宝兴寺塔。其寺本名大石。其事大同福感。益州西南百余里。晋原县等众寺塔。略同于上。  闰州江宁县故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长干寺内。昔西晋僧慧达感光。掘之一丈得三石匣。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发爪。其发引可三尺。放则螺旋。今有塼塔三层并刹佛殿。余但榛木大虫登基秽污者被打号叫惊人。或有死者。

  怀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塔。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编之。石长五尺阔三寸。

  以下极细密。古老传云。其塔基从泉上涌出。云云。

  瓜州城东三里有土塔。周朝育王寺。今废。惟有遗基。上以舍覆四廊墙匝。  时见光明。公私士女往来乞福。

  青州临淄城中有阿育王寺。其形象露盘在深林巨树下。昔石赵时。佛图澄知之令往取。入地二十余丈获之。

  河东蒲阪有育王寺。时出光明。姚秦时掘得佛骨于石函银匣中。照耀殊常。

  并州子城东育王寺者。今见尼住为净明寺。失基所在。  并州榆社县郭下育王寺小塔。见有僧住。

  代州城东育王塔。  洛州故都西白马寺东一里育王塔。

  甘州东百二十里删丹县城东弱水北土堆。

  古老云育王古塔。

  沙州城内废大乘寺塔基。云是育王塔。  晋州北霍山南士堆。古老云是育王寺塔。  已前诸塔。并是姬周初。有大轮王。名为阿育。此曰无忧。统临此洲。万有余国。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万四千塔。此土有之。每发神瑞。广如感应传。

  扬州育王金瑞像者。吴孙皓时后园所获。皓初蔑而秽之。肿痛遍身。太史占曰。犯大神也。皓谢之。有间因尔开信。

  吴郡松江浮水石像二躯。昔西晋建兴中像浮松江。有居士朱应。接而出之举高七尺。于通玄寺视背有铭。一名惟卫二名迦叶。

  荆州长沙寺瑞像者。东晋太元初见于州城北。行人异之试以刀击。乃金像也。长沙寺僧迎寺。光上有梵书。云育王所造。梁武闻迎至都。大放光明。及梁灭迎上荆州。至今见在。历代光瑞不可备载。如别所显。

  荆州大明寺檀优填王像者。梁武帝以天监元年梦见檀像入国。乃诏募得八十人。往天竺。至天监十年方还。及帝崩元帝于江陵即位。遣迎至荆都。后静陵侧立寺。因以安之。

  杨州长干寺阿育王像者。东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见张侯浦有光。使人寻之得一金像无光趺。载顺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因纵之乃径趣长干寺。后数年东海人于海获铜趺浮水上。因送像所果同。后四十年南海获铜光于海下。乃送像所。宛然符合。自晋宋齐梁陈隋唐七代。无不入内供养。光瑞如别。今在京师大兴善寺。摸写殷矣。

  凉州南百里崖中泥塑行像者。昔沮渠蒙逊王有凉土专弘福事。于此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人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无时暂舍。遥见便行。人至便止。观其面貌。如行之状。有罗土于地者。后看足迹纳纳。今见如此。  襄州檀溪寺金像行者。东晋宁康中。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及成就已乃行至万山。明迎返寺。其夕又出至寺门。至山蹋石现一足相。周武灭法。镇副长孙哲。志性凶粗先欲除毁。令百人以索系颈挽之不动。哲大怒。乃至加五百人方倒。振地。哲喜落马寻卒。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此像三周甲午当灭。勘以长历。大略符焉。其所蹈石在本寺。今名启法是也。

  凉州西番禾县瑞石像者。元魏太延中。沙门刘萨河行至番禾东北。望神御谷而礼曰。此山中有佛像出。若相不具国乱人苦。经八十七载。正光年初风雨震山。像出长三丈许。惟无其首。登即命造随安随落。魏道陵迟分东西矣。后四十年。州东七里涧内获石佛首。即以安之。恰然符合。周保定中。像首又落。隋初还复立瑞像寺。炀常西征过之。改为感通寺。今图写多依量莫准。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形长八寸径五寸八楞紫石英色。梁武太清中。有僧从外国将来。遇乱安庐山像顶上。隋炀在蕃镇江阳。见别记往求行之。及登储贰送于曲池日严寺。寺废入崇义寺。京师道俗咸就见之。往往不同。见佛见神。山林幢盖者前后异等。贞观七年敕迎入内。

  坊州玉华宫铁矿瑞像者。周武灭法有姜明者。督事夜行。每见山上光明。旦往寻之。有卧石状如像。便斲掘四边。乃是铁矿不可伤损。举身三丈谷中有趺。

  乃共村人拗举。忽然下流。迳趣趺孔。卓然特立。以状闻奏。时天元嗣。历改元大象。敕其处为大像寺。因开佛法。隋初改为显济寺。

  太宗在宫时往礼谒庄严修饰。在宫东三十里大苑内。永徽中改宫立寺。阴闇之夕每放光明。

  襄州岘山华严寺卢舍那瑞像者。三是周朝古像。法灭藏之得存。每有凶相以涕出为期。隋文将崩。一鼻涕出。沾污于怀金薄剥起。虽后修饰望还如涕。贞观末年四月内连涕不止。涂污胸怀方可尺许。

  太宗升遐方验先兆。至六月内涕又流出。合境同惧。至七月汉水泛溢入城郭。深丈余。今见在。

  陈朝重云殿飞入海者。此殿梁武所立。中安像设并是珍宝。梁谢陈登武帝既崩。须葬具欲取殿中珠帐。人力既丰四面齐至。忽见云气围绕。大雨滂注雷电震击。百工奔走。又见火列空中布焰相属。重云大殿其中佛像。一切上腾烟火相映欻然东逝。倾国上望。绝目方止。雨晴即日惟础在焉。月余有人东州来。是日见殿乘空入海。今望海者时往见之。元魏洛京永宁寺塔天震东海。其事略同。

  江州庐山文殊师利瑞像者。昔晋名臣陶侃建。旟南海有渔人见海滨有光。白侃令寻之。俄见金像凌波趣船。接铭乃育王所造文殊也。送往武昌寒溪寺。后迁荆州迎像上船。船即没水。远法师迎入庐山。一无有碍。今在山东林重阁。

  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上有佛迹十二枚。皆长三尺阔一尺一寸深九寸。

  中有鱼文。在佛堂北十五步。见有僧住。

  循州东北兴宁县灵龛寺北石上佛迹三十余。大者长五尺已下。

  京师大兴善寺。大有灵瑞佛像佛骨佛齿等。

  抚州显庆年中有潭州行像。自移来州东二十里。山中道现两迹。长三尺相去五百余里。初不知其来。有人寻山见怪。遍告远近将移就寺不动。刺史以下官人酷旱。步至像所请还州寺。三人捧之至州。隋行云布当夜大澍。遂以有年。今在抚州。  隋时蒋州兴皇寺佛殿被焚。中丈六铜像正当栋下。及火发栋坠。像自移南五六尺许。形得安全。四面瓦土灰炭。去像五六尺。曾不尘玷。今在白马寺鸟雀所不侵凌。

  简州三学山寺有佛迹。每夜神灯在空。远见近灭。至六齐夜其灯则多。

  坊州玉华寺东北慈乌川。武德年中居人郝辩者。素有信向。见鹿群常居山侧异之。遂掘其处得石像一躯。高丈四五。乃移出在川中家内。其相大同玉华寺东者。古老传云。迦叶佛时。此山所藏者四十余躯。今有二现。余犹未出(凉州山现亦同)。

  耶州沙河县四面铜佛者。长四尺许。隋初有人入山。见僧守护此像。因请供养。失僧所在。其人欲负将出而不动。诸处人闻助曳亦然。沙河寺僧闻之。试引辄行至寺。后人于寺侧获金一块。上有二乌形。铭云。拟镀四面佛因镀之。佛形上遍是乌影。隋后主闻有瑞迹。遣工冶铸仿之。铸卒不成。终有缺少。

  经二百日乃止。今在寺中。

  已前神塔瑞像开俗引凡。未深明者由兹发信。既信殊相方能摄心。披经讨论资启神解。方知四魔常扰六贼恒凌。觉而且怖超方有日。不尔沉沦还同无始。弘明之道岂其然哉。至于经卷不灰。乃符火浣之布。书空不湿便同天盖之灵。圣寺屡陈。钟声流于远近。神僧数现。受供通于道俗。斯途众矣。备于感通记中。

  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诏(又牙像诏)。梁高祖。

  大同四年八月。月犯五车。老人星见。改造长干寺阿育王塔。出舍别佛发爪。阿育铁轮王也。王阎浮一天下。一日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此其一焉。乘舆幸长干寺。设无碍法喜食。诏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万物不得齐其蠢生。二仪不得恒其覆载。故劳逸异年欢惨殊日。去岁失稔斗粟贵腾。民有困穷遂臻斯滥。原情察咎或有可矜。下车问罪。闻诸往诰。责归元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绳则自新无路。书不云乎。与杀不辜宁失不经。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今真形舍利复现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今出阿育王寺说无碍会。耆年童齿莫不欣悦。如积饥得食。如久别见亲。幽显归心远近驰仰。士女霞布冠盖云集。因时布德允□人灵。凡天下罪无轻重皆赦除之。  大同四年七月。诏曰。天慈普覆义无不摄。方便利物岂有方所。上虞县民李胤之掘地得一牙像。方减二寸。两边双合俱成兽形。其内一边佛像一十二躯。一边一十五体。刻画明净巧迹妙绝。将神灵所成非人功也。中有真形舍利六焉。东州昔经奏。上未以为意。而胤之衔愆缧绁束治。真形舍利降在中署。光明显发示希有相。大悲救苦良有以乎。宜承佛力弘兹宽大。凡天下罪无轻重。在今月十六日昧爽以前。皆赦除之。即日散出。奉迎法身还台供养。

  上菩提树颂启。梁晋安王纲。  臣网言。臣闻击辕小唱有慕风雅。巴人浅曲实仰阳春。是以葑葵细叶犹倾朝景。爝火微光不能自息。伏惟陛下。至德钦明玄猷广运。乃神乃圣道跨轩妫。正觉正真功符圆极。常住为乐法喜为甘。慈雨被于无垠。睿化覃于幽显。故八风调四气正。天下定海外安。弘龙窟之威。绍鹫山之法。无为不住实愍苍生。无相乃宣引归真域。制兹道树显此金容。使誓愿者结因。顶礼者增福。会途已一古今谁二。

四库全书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