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艺术> 舞蹈> 舞蹈知识>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云南映象》:“原生态”不仅仅是原生态


资料图
  《云南映象》的新意在于它强调了原生态的内涵,从歌声到舞影,从道具到服饰都体现了这一特色,但不能说《云南映象》是对原生态的还原和再现,它应该是打上了引号的“原生态”歌舞,是作为文化产业的剧场表演,用最“原生”的歌舞展现民族文化,用最“现代”的舞美调动剧场效果,是精雕细琢的民族舞台艺术创作;除了对原生态民间歌舞进行产业化运作之外,《云南映象》对原生态活态文化的改变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剧场化对民间歌舞表演形式的改变
  为了适应镜框式舞台的剧场表现方式,《云南映象》中的“原生态”必然会作出适应现代观众审美角度的众多调整和变化,无论是动作的方向、动作的幅度、动作的速度、动作的质感,还是队形的变化。
  拿孔雀舞来说,民间的孔雀舞是傣族人们在盛大节日和佛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道具舞蹈,曾是男子的舞蹈。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民间艺人成为专业舞蹈演员,他们在演出中大胆地去掉了面具和道具,使孔雀舞产生了新的飞跃,也为后来由中央歌舞团女子集体表演的《孔雀舞》打下了基础。1986年,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更是从传统舞台民间舞的形似走向了神似,它已经不是原生态的民间舞了,它的成功在于在前辈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基础上所作出的创造性的拓展和升华。《云南映象》的压轴节目《雀之灵》中,杨丽萍再次进行了发展变化,将个人独舞和群舞编排到了一起,还加上了声、光的舞美效果,可以说,从表现形式上看,《云南映象》中的《雀之灵》离原生态是越来越远了,我们希望其表现效果并不会离民族之灵性越来越远。
舞台化的“原生态”民间歌舞对民间活态文化的改变
  所谓民间活态文化,是指还活着的民间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民间活态文化的“活”字很重要,它包括活的文化和活的人两层含义。
  民间舞蹈曾经有过它辉煌的全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舞蹈的发展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让纯粹的民间舞蹈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21世纪,面对古老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原生态舞蹈如果不进行主动的、自觉的保护,真正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消失的速度将会很快。
  在民族民间舞蹈保护的问题上,杨丽萍认为变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舞蹈是要跟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禁变就会产生停滞。《云南映象》是一种“变化中的原生态”。为推出《云南映象》,创作者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采风;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杨丽萍强调“变化”,并且承认至少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舞台表演而作出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将来重新回到田间的《云南映象》的农民演员所带给云南民间原生态舞蹈的“变化”。
职业化对农民演员本来生活的改变
  “原生态”《云南映象》对原生态最大的改造就是改造了传承民间活态文化的人的本来的生活状态。
  《云南映象》70%以上的演员都来自民间,来自于云南的田间地头,完全是非专业的。到目前来说,这仍是该歌舞集引人瞩目之处。因为台上的演员们做到了状态上的极度投入,没有矫揉造作和虚假感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