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昆曲>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还记得去年中秋轰动省内外的“昆曲进地铁”吗?其背后,就有一位颇有点故事的推手,叫陆梨青。

记者第一次遇到小青,是在2010年10月上海的国际艺术节。瘦瘦小小的她拖着行李箱,坐火车、转公交,从武汉赶到上海郊区朱家角,为的是一赏在传统园林中实景演出的《牡丹亭》。她手捧一包武汉鸭脖子,让昆曲名角张军既感动又温暖。

小青不是追星,“我是对昆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而着迷,从唱到演,从剧本到舞台组织,都感兴趣”。迷上昆曲三年,她看了200多场现场演出,“在武汉,我肯定是最多的”。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昆团,只要演昆曲,她都会追过去看。她的家乡湖南搞“相约郴州”全国昆曲展演,她仿佛东道主般在全国召集了近百名“昆虫”助阵郴州——对,她很有影响力,她是国内最大的昆曲爱好者小组豆瓣网“元音大雅”的管理员之一。此后常常在朝天宫省昆兰苑剧场看到小青。她都来不及跟你讲话,眼神游离,迎接着各地来的昆虫。石小梅演出精华版《牡丹亭》那次,她甚至“忽悠”了一个昆虫从海南来。年轻的昆虫们聚在一起,共同沐浴在对昆曲的抒情和慨叹之中,语气词、叹词多,伴以手舞足蹈、身段唱腔。常人看去,有些痴。

什么样的人会爱上昆曲?“只要心里有美的种子,就可以。我就是心里有那样的种子,才被打动”。小青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学,天生有江南情结。然后有两个人将她带进了昆曲:作家钱红丽的散文《昆曲流水》,让她蛰伏心底的情结活了;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让她变成了“昆虫”。武汉没有昆曲演出,她就看视频,不过瘾,要看现场。于是从生活费、伙食费里挤出路费、票钱,开始“下江南”。

作为发烧级的昆虫,她和很多演员熟得像兄弟姐妹。可是,不管私底下多熟,看了几十遍的折子戏,就算彩排,她也会看得热泪盈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