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关东吕剧,白山黑水薪火相传一世纪,立足柳河服务群众50载,是现存不多的、具有“闯关东”文化遗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河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脉龙岗山系,从西周时期的筑屋造田,到清光绪二十八年建县,这里曾是清朝“龙兴之地”的盛京围场。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为关东吕剧这朵艺术奇葩提供了滋生和成长的土壤。

“闯关东”将吕剧带到东北
关东吕剧的起源和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之后有数十万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关里人”陆续进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现在仅柳河一县的37.5万人口中就有25万之多先祖为山东人。来到东北的“闯关东”人及其后代,不仅保持着和“关里人”相同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甚至还延续着故土的方言。浓浓的乡音,深深的乡情,这些移民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之余,戏曲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来自老家的小曲小调和琴书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为吕剧能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生存并发展为现在的关东吕剧提供了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关东吕剧源于山东吕剧的前身——山东琴书(又称“坐腔扬琴”、“化妆扬琴”),它是在“闯关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使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相交融,孕育的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新型传统戏曲表演艺术。

历经百年六代人薪火相传

清朝末年,在柳河县凉水河子镇住着一个来自山东广饶的名叫李万良的人,他利用农闲时节常带着家人走村串屯演唱琴书和山东小曲小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万良将演唱技艺传给女婿李秀山,他们搭成小戏班“打地摊”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等。

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作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边奏边唱。此时虽已有生、旦、丑等角色区分,但并无严格的行当划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演方式简单易行,所以在当时流传很快,可谓“村村都听山东调,妇孺皆会山东腔”。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这种源于山东琴书而形成的表演艺术被定名为吕剧。为了突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东北人将这种戏曲表演形式称之为关东吕剧。1961年,通化专员公署成立了通化专区青年吕剧团,1962年改为柳河吕剧团,老艺人李秀山收下周桂芳、付宏娟、王延武等人为徒,从事关东吕剧专业表演。由此,关东吕剧这个游走于白山黑水的东北民间小戏,经由六代人的薪火相传,演变成为东北大地独树一帜的戏曲表演艺术。

柳河同源关东吕剧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柳河吕剧团)成立50年来,先后派大批演员到山东等地同其他姊妹艺术交流、学习;创作了《秀莲闯营》、《家庭变奏曲》、《李二嫂栽树》等大量优秀的剧目,足迹遍布矿区、林区、城乡和部队;坚持连续不间断演出50年,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被誉为“长白山下一枝花”。

柳河吕剧团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了柳河同源关东吕剧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和关东吕剧研究室,将关东吕剧的理论研究和传承表演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同时,柳河县文体局已着手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代传承人:清朝末年,柳河县凉水河子镇山东广饶移民李万良。

第二代传承人:20世纪30年代,李万良将演唱技艺传给女婿李秀山。

第三代传承人:1960年通化专区青年吕剧团成立,老艺人李秀山收下周桂芳、付宏娟、王延武等人为徒。

第四代传承人:70年代,冯仁智、金太石。

第五代传承人:80年代,王焕娥、孟凡志、马世海、刘兴波。

第六代传承人:90年代,李强、何新丽、于静丽、付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