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艺术> 农乐舞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是表现朝鲜族农民喜庆丰收的传统舞蹈,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农民自春天准备耕种开始,到秋收为止,根据劳动内容、场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丰铮》是流行最广的农乐舞,是在插秧或锄草时跳的。那时,先把“农者天下之本”的大旗插在中央场地上,旗杆顶上挂有野鸡头以求吉利。在出工之前,要到这里欢快地跳一场农乐舞,然后以互助的形式轮流到各家田地里干活。
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者,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农乐舞最基本的特点是,既能表现生动活泼、热烈火爆的欢乐气氛,又能体现出一种奋发向上、昂扬积极的气概。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运作和构图。农乐舞的表演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农乐舞是表现朝鲜族农民喜庆丰收的传统舞蹈。表演时,吹打各种民间乐器的演员,伴随着音乐旋律,翩翩起舞,边舞边鼓。既有柔软敏捷的群舞,又有飞腾跳跃的单人舞,还不时插入叫人欢笑不止的剧情,气氛热烈,独具风采 。
农乐舞的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在农乐舞的表演中,没有演员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员一边演奏一边舞蹈。在农乐舞的乐器编组中,过去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等。大编组包括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大平箫、嗽、螺角等乐器的演奏者53人,另外还有令旗、杂色等。
整个农乐舞队由二十九名人员组成,由持“令旗”者领衔,其后为农乐队(顺序为:喇叭、太平箫、上剑、副剑、从剑、钲首长鼓、副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法鼓)。继随扮演的“两班”、猎人、执事、农妪、舞童等。音乐伴奏一般由十二段组成,“段”是构成农乐舞伴奏的基本乐章。一段还可分为三个支曲,整个农乐由十二段三十六个支曲构成。段的变化、转换以及舞蹈中的“阵法”、“巫顺”等,均由上剑(小锣)击打者指挥。十二段的顺序和名称各地亦有所不同。

起源民族介绍

至今没有最终确定语言系属关系,集中分布在中国东北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和辽宁、黑龙江等省的中国朝鲜族,并非是中国现今疆域内的原生民族。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朝鲜半岛遭受连年灾荒和日军的野蛮侵略,大批半岛上的民众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并定居,逐渐成为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朝鲜族,自古与中国有着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隋唐以后,中朝之间的频繁交往使中国中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不断传入朝鲜半岛,使朝鲜民族至今在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和宗教习俗等多方面,与中国有不少相同之处。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