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民间工艺> 泥塑>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兰州“泥人岳”玩出精彩泥塑人生

泥塑/民国/艺术



山民



三千丑脸系列(局部)





岳云生接受记者采访



笑脸 哭脸



《山民三十六笑》系列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特等奖



兰州牛肉面



老中医



铡草



粥棚



顽童

寂寞的泥人,因有了观众,才有了交流与共鸣;无言的泥人,因有了丰富表情,人们看到了它的心灵。走进兰州金城关“岳云生泥塑馆”,仿佛走进了一个微缩的大千世界,三千丑脸、山民、兰州民俗……数千泥塑作品演绎浮生百态。仔细观摩泥人脸上的表情,或年轻或沧桑,或通达或纠结,或傲气或霸气,栩栩如生的众生相瞬间让人沉浸其中,弹指间体验喜怒哀乐。这些惟妙惟肖的泥人出自兰州非物质遗产泥塑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城文化名家岳云生之手,绝大部分取材于农村生活。岳云生童年时在农村度过的九年岁月,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最想回去的曾经。

童年农村生活是灵感源泉

岳云生,1948年出生在兰州。三岁时被父母送到临洮农村,跟奶奶叔叔一起生活了九年。山里的沟沟坎坎跑了个遍,没有一处不熟悉,爬上树掏鸟蛋,鸟蛋攒了半抽屉,在山野间尽情撒欢,充分释放了爱玩的天性。

回到兰州,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工作让岳云生变成了笼中鸟,无数次午夜梦回,乡下的一草一木,乡亲们淳朴的笑脸总是不断浮现。尤其是穿着松松垮垮的棉衣棉裤,扛着柴火的村民形象印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尝试将农村生活写出来、画出来留作纪念,但都差一些味道。二十岁时,岳云生想起了外爷王玉孝小时候教自己捏过的泥人,于是兴冲冲地寻来红泥,尝试将农村的人物、生活、劳动用泥塑表现出来。失败了无数次,也没有老师指点,但岳云生的艺术天分和对心中美好记忆的强烈向往让他摸到了泥塑的门道。

做过木匠,当过老师,20年前,50岁的岳云生从天津回到兰州父母身边。闲暇时,他想办法了解到了民国初期兰州泥人的发展情况。据他了解,泥人发展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瓶。目前我国的泥塑艺术较为有名的有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凤翔泥偶等。兰州泥人出自城市民间艺人之手,解放前主要是泥玩具、从人物到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其基本做法采用模制或模压手捏相结合,以颜家沟张家、里家巷里家和鱼池子泥人最为驰名。兰州泥人采用雨后沉积和泥沙分离的胶泥片为原料、材质细腻而富有韧性。造型特点夸张幽默、简洁敦实。

岳云生将鱼池子泥人的艺术特点与“泥人张”、惠山泥塑及陕西泥老虎等进行比较。他觉得鱼池子泥人的功夫不比他们差,便决心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内退后,岳云生到兰州周边的农村体验生活,边观察边进行构思,专注于创作,泥塑一道终有所成,大放异彩。

2012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岳云生有了制作泥塑的安身之所——“岳云生泥塑馆”,这些年来馆里参观的人约35万人次。

刚开始岳云生的泥塑作品还对外出售,他做的泥塑很受市民欢迎,很快销售一空,他做泥塑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卖的速度,为了挣钱自己很辛劳,馆里也没几件以供参观的作品。为了保持馆内陈列泥塑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他就不再对外出售泥塑作品。久而久之,泥塑作品越积累越多,前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都被满屋的泥塑作品所震撼,他也非常有成就感。

岳云生终于用泥塑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展现给了大众,触动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千千万万老人,因为真实,所以动人;因为感同身受,所以热泪盈眶。

岳云生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老人参观完以后冲着他深深鞠了一躬,对他说:“感谢你,你的泥塑作品反映的就是我小时候的生活,有生之年能将这份珍贵的记忆还原出来,我真的万分感动。”

到目前为止,岳云生创作的泥塑作品已有几千个,除了人们熟悉的“山民”系列和“三千丑脸”系列、还有以百姓过年情景为主题的“年”系列、写意的“村妇”系列、“儿童”系列等。其中,“山民三十六笑”系列获得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几十年一直空缺的特等奖。

岳云生的泥塑作品题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丑脸”系列,另一类是“山民”系列。“山民”系列表现他在农村的经历和见闻,再现农村的一些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农村生活场景千千万万,岳云生就提炼出有情趣、有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用泥塑表现出来。

谈到山民系列的创作初衷,岳云生说:“我取的材料是原生态的甘肃黄土,内容也是原生态的甘肃山民。我不想让他们承载什么,只想再现一段历史,再现一个时期的民风和人性,再现一段我童年的记忆。我是山民的子孙,先民们的灾难和故事,时常萦绕在我心中。我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笨拙的手,再现他们,纪念他们,了却我的心愿。”

另一个大类型是丑脸系列,丑脸系列的可贵之处在于3000余个丑脸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岳云生是一个观察细致入微的人,他在生活中喜欢用旁观者的身份去记录,再将这份对生活的感悟沉淀在心间,表现在艺术作品上。

有一天,岳云生走在街上发现有些人长相很特别,虽然长得很丑,但很有趣味。他又赶快返回去把这个人的相貌记下来,回去用泥塑出来。这样反复多次,他发现创作丑脸非常有趣,便开始凭想象创作。30年间,岳云生创作了超过五千个丑脸,但仍习惯性称为“三千丑脸”。

谈到“三千丑脸”的创作理念,岳云生说:“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大环境的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形象都是儒雅、庄重、真善美,但在潜意识中,会在食色、恩仇、物欲等方面出现怪异的念头,内心复杂的念头,外表不易显露。三千丑脸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和怪诞。创作的原则一是东方人,二是丑而有情趣,丑而不恶。”

“年”系列是岳云生泥塑中最为温馨、欢乐的一组作品,这一组泥塑的每个情景中,大多数都有两个小人儿,一个是三四岁的岳云生,另一个是稍长几岁的姐姐,两个小人儿憨态可掬,调皮灵动。年初一,换新衣,岳云生的母亲为姐弟俩换上了新衣服,杀年猪,祭祖,给压岁钱,放鞭炮,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热闹的过年场景。

“新棉衣袖硬邦邦,横着两臂拜年忙,磕头作揖起来后,喜得一毛口袋藏。”配上这首打趣的小诗,“年”系列泥塑塑造出的过年场景更显生动,小泥人儿脸上得意洋洋的表情将那个时代小孩子对过年的美好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在兰州,长在兰州,岳云生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不仅塑造了千余个动人的人物形象,还将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泥塑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羊皮筏子、牛肉面、高担酿皮……的风土人情浓缩于小小的泥塑,让参观者为之惊叹。

“玩”出写意的艺术风格

岳云生的外爷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用柳条编笼子,用红泥捏各种小动物,写毛笔字。岳云生说,外爷物质上是贫乏的,但精神上是富有的,外爷不仅是自己泥塑的启蒙人,更将这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传承给了自己。他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玩根雕、石雕、骑摩托车、摄影、写诗、画画、养小动物等等,他总是陶醉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生活中的烦恼全在玩中化解了。他一生玩得很忙,总是时间不够用,玩得不尽兴。到了50岁内退,终于可以放开一切,专注玩泥塑。

这位资深“玩家”,不喜欢给泥人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不喜欢涂红脸蛋、红嘴巴。岳云生的作品未上彩,追求单纯朴素的美,以显示黄泥本色。国际艺术大师文远这样评价岳云生的作品:“泥人张和惠山泥人是三分塑,七分绘画,岳的泥人五官表情直接造型,一步到位,厉害!”他用红泥塑造甘肃山民,保持山民的本色,上世纪50年代的山民没有穿得花花绿绿的,他们穿着黑棉袄黑棉裤,而且补丁摞补丁,不上彩才会真实。

泥塑馆里还展示了一些未经创作的红泥,干透的红泥像石头一样坚硬,用刀子都刮不动。岳云生说:“咱们甘肃省的胶泥特别好,我的展柜中有35年前的作品,没有丝毫损坏。经过反复认真的特殊加工,干透后不裂口、不变形,可永久收藏。麦积山石窟泥塑1600年了,敦煌莫高窟泥塑1400年了,它们在石窟中历经千年沧桑,应对自然气候变化,至今大都完好,断臂断耳大都是人为磕碰所致。”泥塑不像陶瓷一样易碎,将千年流淌的岁月定格在一尊尊泥塑上,把那千年的风华定格成了隽永。岳云生拿出了几件几十年前的作品,表面形成了自然的旧皮、包浆,更显沧桑韵味。

岳云生的泥塑为何不烧陶?他这样解释:“一般来讲,泥、陶、瓷各有各的味道,泥塑作品如果烧成陶瓷,就失去了泥的韵味。中国烧陶的历史有六千年,但是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就没有烧陶,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也没有烧陶,就是为了表现泥塑的原汁原味。”

岳云生的泥塑作品人物面部采用写实手法,略有夸张,以突出情绪,以显生动。衣裤多写意,泥条挤压、扭动之后安装,别人称之为“猪大肠”,好像国内再无人用此法。眼睛大多细眯含敛,眼大而亮。人物以光头较多,岳云生认为头发是装饰物,情感表现力弱,故减去。

更难能可贵的是,岳云生的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从不照猫画虎地临摹,也不会给名人塑像,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投影,而非千篇一律的脸谱。“我做出来的泥塑,都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感动自己十分,感动观众五分。自己对作品没感觉,怎么能打动别人呢?”岳云生的真实情感,就像画龙点睛一样,赋予了泥塑灵魂。

比如岳云生的泥塑作品《儿子》就取材于真人真事,几十年前,岳云生在农村采风时遇到一家人,有三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好不容易生下了一个儿子,全家人欢天喜地,对儿子极其宠溺。等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岳云生再次来到这个地方,这个儿子却没有成才成器,岳云生不禁唏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