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除夕>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除夕,又称“除夜”、“岁除”,民间也叫它“年三十”(即使有时是二十九),指的是一年里最后一天的晚上,有时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年夜就是特指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晨这段时间。
  古代除夕的节日习俗很多,“年夜守岁不熄灯”就是其中流行最普通、最长久的一个,在这天晚上,一家大小不睡觉,整夜不熄灯,熬夜一直到元旦的天明。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
  点长明灯,也有希望孩子老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由于在早期的古代典籍中未见记载守岁的活动,所以有人推测。它是起源于一种民间活动。南北朝的诗中,就有写守岁的了,唐代诗人的涛作中描绘守岁的更为普遍。骆宾王的《西京守岁》诗中就有“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的诗句,意思是说除旧布新了,人们希望来年新的日子更加美好。但是,这一活动的出现,可能远比南北朝更早。
  据宋代记载,守岁的活动是不分贫富贵贱的,到了年末这一天,一家人围着炉火,饮酒唱歌,说笑做游戏,合家欢乐,喜气洋洋。宋代诗人陆游在《守岁》中曾经这样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看来,为了欢庆春节的来临,平日里黑天倒头就睡的孩子们也兴奋异常,愿意和大人们一起在夜里等待新年的到来。唐代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在庭堂房间里点着明亮的蜡烛,男女老少团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互相敬送着美酒。“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
  据说,守岁起初是为了驱除这时仍然缠在家里不走的“百鬼”,或是哄过一年醒一次的妖魔,好让人们过个平安年、吉利年。到了后来年深日久,再没有人把这项活动和驱鬼联系起来,守岁也就成了一种例行规矩了。
  除夕守岁,确实是我国人民的一个好传统。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炉火正红,家人围坐,老幼聚欢,是畅叙往事、展望未来、总结经验、教育儿童的极好机会。在感情上把苦和甜、新和旧、回忆与希望交织在一起,给人们精神上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喜庆热闹,但漫漫长夜守起岁来真不容易。为了把这段长长的时间搞得内容丰富多彩,人们设想出了很多办法,在除夕之夜安排了很多别开生面的活动,让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忘记了时间的漫长,愉快地等到春节的来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