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龙舞(浦东绕龙灯、直溪巨龙、碇步龙、开化香火草龙、坎门花龙、龙灯扛阁、火龙舞、三节龙、地龙灯、芷江孽龙、城步吊龙、香火龙、六坊云龙舞)

龙舞.jpg

浦东绕龙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绕龙灯”是旧时上海浦东民众对舞龙活动的俗称,多出现在节日喜庆和求雨、禳灾、酬神、祈平安等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浦东地区的舞龙活动盛行,传统的舞龙形式主要有:布龙、纱龙、草龙、香火龙、小白龙、游花龙等。当地的舞龙队伍主要分布在各村镇、氏族及一些行帮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三林镇一批“挑行口”帮(即搬运、装卸工人)组成的舞龙队。

  浦东绕龙灯是一种集舞蹈、民族鼓乐为一体的传统文艺项目,往往与岁时节庆、庙会迎赛等一些世俗化的民间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民俗性。

  当地舞龙讲究艺术性、炫耀性和观赏性,具有强烈的上海民间舞蹈的近代都市色彩。浦东绕龙灯将舞蹈艺术的肢体语言、戏曲的步法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等融入到舞龙的技巧中,表现了祥和、喜庆、欢乐、昂扬之美。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在这样壮观的场景下,都可以得到愉悦的主体情感抒发和满足。

  浦东绕龙灯作为上海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在节日期间的一种风尚习俗和重要的娱乐、审美方式。


直溪巨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金坛市

  巨龙是直溪镇巨村一带流传的一种“龙舞”,它发源于巨村,又因龙身特长而巨大,故称为“巨龙”。

  巨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最早是以稻草为材料扎制而成,长约 15 米至 30米左右,由七八个人或近二十个人舞动。此后数百年间制作工艺有所进步,约在民国初年逐步开始改为以竹篾扎制,骨架外裹以龙鳞状的布皮和灯饰等。龙身也逐步增长,目前所舞的巨龙每节为 2 米,最长的龙身有 100 节,全长有二百多米,需一百多人协同表演。

  巨龙的表演转换巧妙,套路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传统套路多达数十个。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巨龙的主要艺术特征。


碇步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泰顺县

  碇步龙是流传于泰顺县仕阳镇的一种风格独具的“龙舞”。

  仕阳镇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该碇步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长 144 米,共233 齿,连接溪东与朝阳二村。以碇步为平台表演龙舞,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据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为庆祝朝阳林氏宗祠落成,突发奇想,首创在碇步上舞龙灯,用以庆典。

  碇步龙的道具用竹篾编成圆形笼子,笼外蒙布并绘上龙鳞片的图案,节节连在一起,每一节都装有用来把持的木手柄。舞龙从“开龙门”到“关龙门”共有六十多个套路,全部动作均在溪水中的石碇步上表演。

  碇步龙的主要动作有搭龙坪、龙戏珠、龙舔珠、龙咬珠、排“寿”字、蹲马龙等。舞龙者在铿锵的鼓乐声中,迈着矫健的舞步,在狭窄的碇步上腾挪跳跃;盘旋起伏的彩龙伴着舞龙者的身影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远远望去,宛如流动的画图,蔚为壮观。

  表演碇步龙需要娴熟、扎实的舞蹈基础和强壮的体力支撑。近年来,许多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已“不堪重任”,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当前,泰顺文化部门已制定了系列保护措施,使碇步龙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新的转机。


开化香火草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开化县

  舞香火草龙是开化县18个乡镇中秋节期间的一种民间习俗,尤以苏庄镇富户村的香火草龙最为精彩。

  开化香火草龙是用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全部香,草龙变成火龙,在月光朦胧的夜色里,烟雾缭绕,香气飘逸,腾云驾雾,狂奔飞舞,蔚为壮观。

  在舞龙前先要“祭神龙”:摆猪头香案,焚香燃烛、诵祭祠、放炮奏乐,仪式隆重。龙舞结束,要将草龙送(抛)入河流,意为龙归大海。

  据苏庄镇汪氏宗谱(康熙二十八年所修谱)记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红巾军首领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受挫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恰逢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香火草龙犒劳红巾军将士。朱元璋观看后,称草龙为“神龙”。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派中书舍人叶琛到苏庄封金溪村为富楼村。村民认为“神龙”应有銮驾相伴,便扎制了“宝扇”、“桂花树”、“人物像”、“吉字匾”,还有“蝴蝶”、“飞鸟”、“天鹅”、“鱼、虾、蚌、鳖”等动物与草龙伴舞,增添了苏庄草龙的特色,这一表演形式一直传承至今。


坎门花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玉环县

  坎门花龙是流传于玉环县坎门渔乡的一种“龙舞”,俗称“滚龙”或“挵龙”(闽南话)。过去,该舞只在海边岙口居住的从事捕鱼的闽籍渔民中流传。

  花龙龙口衔珠而舞,被渔民认为是“海龙”,是“已经成正果的海里的龙”,舞花龙有着渔民“祭海”、“祈佑”的意蕴。

  “吉日起档”(农历腊月择吉日扎制龙头、龙尾)、“化龙归海”(正月十八将龙头、龙尾烧掉)等,是坎门花龙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仪轨和风俗(龙节可以经年使用)。

  新年期间,舞龙队举着龙灯进村表演,各家各户喜气洋洋地迎接龙灯。接龙人家要给龙头系上红布条(称“挂红”),并将原先系在龙头上的红布解下钉在自家的门楣上(称“换红”)。然后舞龙队就为这户人家舞上一场。

  坎门花龙表演时,最具特色的是“龙绕柱”:八段龙节和龙尾在龙头的带领下,于海滩(或村庙、人家天井廊柱)竖立的数十根龙柱间穿插迂回,时起时伏,盘绕腾跃,将“海龙”的威猛灵活和舞龙人的豪放旷达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与坎门花龙相关联的民俗文化活动日渐弱化,掌握“花龙绕柱”绝技的艺人年届耄耋,该舞传承后继乏人。


龙灯扛阁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龙灯扛阁流传在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

  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这种传统舞蹈,在过去通常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喜庆节日里的文化娱乐项目。

  龙灯扛阁的“彩龙”总长 25 米,舞龙者为青壮年,分两组轮番上场,每组 10 人:一人擎珠,另9 人分执龙头、龙身、龙尾。4 副扛阁由 8 人表演,8副扛阁由16人表演,其中,8个成年人为“下扛”,每人身扎俗称“铁背心”的底座,各自扛起一个扮成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的男童或女童(称做“上扛”)。

  表演时,彩龙在擎珠者的引导下按既定套路舞动;扛阁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场中龙队中穿行回旋。

  伴奏主要用大鼓大锣大钹等打击乐器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表演进入高潮时,有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龙灯扛阁的表演粗犷奔放、气势宏大,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火龙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孟州市

  “火龙舞”又叫“五色火龙舞”,流传在河南省孟州市龙台村。

  龙台村位于孟州市西北蟠龙岭脚下,蟠龙岭也叫“五龙岭”,是全市制高点。村西北有座据说兴建于商代的五龙庙,庙内雕塑红、蓝、绿、黄、白五色巨龙,庙周边有五道丘陵,绵延起伏,活像五条翩翩起舞的巨龙向庙内奔突。

  当地民间传说,隋炀帝年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唯独五龙庙周边依然鸟语花香,万物茂盛,庙内祥云缭绕,紫气升腾。隋炀帝生怕“五龙神威”压了他的“天子龙威”,便下令用铁链将庙内的五色巨龙紧锁在“锁龙柱”上。从此,五龙庙周边旱灾频频,百姓们穷苦不堪。龙台村民为烧毁锁龙柱,特意制作了五条“喷火龙”,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在锁龙柱旁举办舞龙祈雨盛会。届时,五条火龙同时喷火,将锁龙柱一举烧毁后,天降喜雨,百姓们重新过上美好生活。从此节庆期间表演“五色火龙舞”成为当地风尚习俗。

  火龙舞有五龙花、五龙柱、大盘龙、龙钻身、跑龙圈、摆龙阵等多种表演套路和五龙汇、镇五方、拜龙王、摆火阵、跳龙门、巨龙飞等造型。

  近年来部分老艺人相继去世,舞龙者后继乏人。

三节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云梦县

  三节龙流传于云梦县伍洛镇一带,因其舞动的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并与几十名击鼓者同舞而得名。以前表演三节龙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太平,因而又叫“太平灯”。表演时,由一条老龙和两条小龙组成一组。每条龙由三人分别舞龙头、龙身和龙尾;龙的周围是 99 人组成的跳鼓队与之共舞,以跳跃击鼓象征雷声,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

  “龙头自咬其尾”,将龙舞成圆形,是该舞独具的动作特色。龙时而滚于地面,时而跃上条凳、石磙上表演。舞者上身的动律讲究圆,双手握把贴身,上下成弧线,反复绕“∞”形,使之圆转不断,连贯流畅。特别是在条凳与石滚上的表演难度非常之大,要求舞者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击鼓者左手持带柄的双面圆鼓,右手持鼓棒,边跳跃边击鼓。表演时,讲究跳得高、打得响,更要吼得欢。

  三节龙融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是传统龙舞中的一个风格独具的节目。

地龙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地龙灯流传于武陵山腹地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当地称为“巴地梭”,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

  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五“中端午节”,两村的地龙灯舞队走村串寨,游舞四乡,深受群众喜爱。据老艺人李英回忆,玩地龙灯来源于楚霸王项羽“龙生虎养凤遮荫”的传说,他家四五代人都玩地龙灯,传到现在,大约有三百来年的历史。

  地龙灯舞蹈套路和动作现存12种,演技难度大,表演性、观赏性很强,且舞法独特。大凡民间舞龙,都是用木棍举龙,而地龙表演不用木棍,由演员 9 人闷藏在龙衣内依次抓身前人的腰带,全凭感觉和默契配合,使龙翻腾舞动。当地有俗谚云:“巴地梭着走,活像真龙行。”其另一独特之处是龙、凤、虎共舞,后又加鱼、虾、龟伴舞,天、地、海洋的动物同场献艺。

  地龙灯把龙、凤、虎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有活跃群众文化、促进村寨及族群和谐的社会功能。

芷江孽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流传的民间传统舞蹈“孽龙”(又称“劣龙”或“蛇龙”),是由二人表演的龙舞。表演时,一人手举用篾扎纸糊的龙首蛇身形的道具,另一人双手各持一柄篾扎的龙珠,在打击乐的伴奏下回旋起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相关阅读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