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锣鼓艺术(汉沽飞镲、常山战鼓、太原锣鼓、泗泾十锦细锣鼓、大铜器、开封盘鼓、宜昌堂调、韩城行鼓)

锣鼓艺术.jpg

锣鼓艺术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分布广泛,在河北、天津、山西、上海、河南、湖北、山西等地都有流传。虽然各地所用乐器不尽相同,但大都以锣、鼓、铙、钹等大音量打击乐器为主,节奏激越鲜明,演出场面壮观,艺术风格以气势磅礴、威武热烈见长,主要在各种民间吉庆、典礼场合演奏。


锣鼓艺术·汉沽飞镲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汉沽区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飞镲单名叫“飞钹”,镲原是一种武器,汉沽人以打鱼为生,船上都备有飞镲,用以引诱鱼蟹入网。每次出海前各村老少都要打飞镲,祈祷亲人平安返航,后来这一行为逐渐发展成民间喜庆酬神活动。

汉沽飞镲原以四对镲、一面大鼓、两面大铙为演奏乐器,镲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还配有红绿色的绸带等饰品。耍镲有多种特殊技法,主要包括淴镲、镲缕、掏镲、怀镲、分镲等,表演与大鼓、大铙有机结合,在【吵子】、【幺二三】、【长量】、【进香】等鼓点中尽情舞耍。飞镲的表演动作包括老树盘根、插花盖顶、亮翅等,常用队形主要有“圆圈”、“二龙吐须”、“交插”、“穿裆”、“众星捧月”等。表演时动作大开大阖、刚劲有力,表演者不仅需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弓背欠腰的武术功底,手、眼、身、步密切配合,方可产生协调统一的效果。

汉沽飞镲表演以祝祷渔业丰收、欢送亲人出海作业为目的,表现了天津地区渔民劈波斩浪、英勇无畏的气概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具有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天津汉沽区有十几支飞镲队,遍及全区各街镇,这些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飞镲以新的时代特色,并将飞镲表演搬上舞台,使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新面貌。目前,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汉沽飞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


锣鼓艺术·常山战鼓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正定县

常山战鼓是流行于河北省正定县的民间锣鼓表演艺术,因正定在历史上属常山郡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正定县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常山战鼓就已具雏形。宋元时期正定成为当时全国的演艺中心,战鼓的表演已经非常成熟。进入明代以后,常山战鼓日渐兴盛,形成表演套路清晰、规模宏大的特点,在民间广泛流 传。

常山战鼓演奏时需用到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多种打击乐器,其编制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套路多样,内容丰富,曲牌繁多,表演雄壮威武、气势磅礴、鼓点紧凑、变化复杂有致,声响高亢嘹亮。常山战鼓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有9章72套之多,主要包括【大传帐】、【二传帐】、【迈大步】、【小西鼓】、【二跺脚】、【霸王鞭】等,并且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出了【战鼓齐鸣】、【十面埋伏】、【两军对垒】和【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常山战鼓主要用于广场表演,以正定县南牛乡的东杨庄和西杨庄最为著名,演出时边击奏边舞蹈,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舞姿优美,造型丰富,技术精湛,气势雄浑。常山战鼓传承严格,有家传和以师带徒两种方式。

常山战鼓多用于嫁娶寿庆及节日典礼,是河北农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正定古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遗存,具有民俗学及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逐渐发生了变化,常山战鼓的演出空间日益萎缩,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抢救保护。


锣鼓艺术·太原锣鼓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

太原锣鼓由有着悠久历史的社鼓演变传承而来,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及晋中、吕梁部分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形成大约在南宋宁宗年间。

太原锣鼓以铙、钹的特有声响取胜,风格强健有力、层次分明,动作劲烈舒展、粗犷阳刚,节奏激越鲜明,表演场面蔚为壮观。其演奏形式主要有“齐打”、“对打”、“大小家具对打”三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齐打”系指铙、钹、鼓同时演奏,这是太原锣鼓最早的表演形式,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齐打”时主要演奏【流水】等鼓曲。“对打”系指两组铙、钹对打,这种形式产生于1962年,显示出很强的对比性和抗争性。“大小家具对打”是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大家具系指铙、钹、鼓,小家具系指马锣、小战鼓、二钹、铰子、手锣等。

太原锣鼓现存有名的套曲7套,常用曲牌五十余首,其中最有名的曲牌包括【流水】、【双一二五】、【牛斗虎】、【狗相咬】、【旋风镲】、【水龙吟】等。表演中击鼓动作异常丰富,有“打鼓心”、“磕鼓边”、“舞鼓花”、“磨鼓钉”、“击鼓楗”等多种技巧。击镲技巧在山西锣鼓中号称“三绝技巧”之一,有许多令人惊叹的表现,击镲绝技“抛击”即其一例。表演者将镲抛向空中数米,然后飞速旋转着落下,表演者顺势稳稳接住,表演节奏丝毫不误。这种高难度技巧,目前已濒临失传。

太原锣鼓主要应用于民俗社火和祝贺庆典,是当地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山西传统民俗和民间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材料。目前,太原锣鼓的表演曲牌不到七套鼓曲的十分之一,且重形式而轻音乐内涵,长此以往,将影响这一传统民间鼓乐的正常发展,急需采取合理措施保护振兴。


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松江区

松江古戏乐是流传于上海市松江区民间的一个古老器乐种类,它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松江地区的“十样锦”等民间吹打乐,系以集锦方式将不同戏曲剧目中的人物演唱片段、伴奏(过门)音乐、民歌小调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别具特色的曲式和旋律。其代表作“十锦细锣鼓”主要由松江泗泾镇民间演出团体“阳春堂”传袭,至今已传七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松江古戏乐主要是由戏曲音乐和民歌小调转变而来,一方面带有戏曲音乐的特点,一方面又从曲的角度对原有的戏曲和民歌音乐进行了融汇改造,形成独立的音乐样式。泗泾十锦细锣鼓具有南昆软、糯的艺术特色,文而不武,雅而不闹,柔和而不粗犷,节拍鲜明,节奏感强,表现十分细腻,明显区别于一般锣鼓经。演奏时一人要兼带几件乐器,敲一段锣鼓点板后,再拿起丝竹演奏,交替进行,一专多能。即使是敲锣鼓经,也要求同时掌握几种样式。

松江古戏乐是古代吴音的杰出代表,泗泾十锦细锣鼓更是为古代戏曲和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包括对某些戏曲音乐原初形态(包括曲牌)、音乐诸要素配置状况、演唱方式、发声方法等的研究提供了活的范型。目前,随着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民间艺术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前辈艺人不断衰老、新传承者越来越少的现实状况下,泗泾十锦细锣鼓前景堪忧,亟待加强保护措施。


锣鼓艺术·大铜器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西平县、郏县

西平大铜器是流传于河南省西平县的一种传统闹年打击乐,它属隋唐燕乐遗音,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承谱系记载,西平大铜器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演奏所用乐器主要包括大铙、大镲、大鼓等,音色铿锵、粗犷豪放,传统演奏技巧有传、撂、翻铙镲,对击、闷击等。西平大铜器主要用于闹年、拜年、贺寿、镇宅、祭祀、祈福,演奏时配以造型舞蹈和传统绝活,能起到烘托场景、营造气氛的作用。西平大铜器乐班一般15至60人不等,传承曲牌有149首,常用的有五十多首。西平大铜器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是传统音乐的宝贵遗产,具有音乐史、民族迁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西平大铜器鼎盛时期,当地百分之八十的自然村都曾拥有表演乐队,目前这些乐队能活动的不足五分之一,有必要采取措施鼓励其传承发扬。

郏县大铜器主要流传于河南郏县并辐射到平顶山、宝丰、汝州等周边县市,它始于东汉晚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打击乐的典型代表。郏县大铜器以鼓、铙、镲、锣等为主奏乐器,节奏灵活、内容丰富,有【五虎下西川】、【马面川】、【呼雷炮】等36个代表性传统曲牌,多以时代背景命名。乐曲中较多运用1/4、2/4、3/4、4/4、6/4拍,存在大量切分节奏。郏县大铜器风格粗犷酣畅、质朴真淳,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近年来,郏县大铜器艺人年事渐高,精力日衰,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已有多支铜器队相继解散。若不及时保护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将有失传之虞。


锣鼓艺术·开封盘鼓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开封盘鼓原名“大鼓”,是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广场鼓舞乐,它与宋至明四百年间流传于开封的迓鼓乐密切相关。开封盘鼓演奏所用的鼓是一种木框扁鼓,直径50厘米,高32厘米,状如磨盘。鼓框两边的一对铁环上系有一条2.5米的长襟带,表演者以左肩斜承,挎在身上,使鼓位于腰前、鼓面向上。鼓槌以柳木制成,约拇指粗细,木质硬而有韧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相关阅读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