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

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流民帅军队纷纷应募入伍。

  • 中文名北府兵
  • 类别军队
  • 时间太元二年(377)

事件内容

简介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重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太元八年(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北府军从此一战,史上留名。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恬、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军阀化。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

晋朝历史

魏晋时期,京口实则仍是贫瘠荒凉之处,但有长江作为有效屏障,因而南渡流民因为财力匮乏、势单力薄,抵达可落脚的安全之地后便无力南行。京口与北方十分接近,因而流民纷纷组成武装军队,以防御异族南下。在王敦之乱时,郗鉴就以此地流民帅军队平乱拱卫晋室。

京口重镇的地位自苏峻之乱后日益凸显,为了控制三吴经济要地,拱卫京师,郗鉴被任命为八郡都诸军事,节度浙东的王舒之军和浙西的虞潭之军。郗鉴以及其家族开始经营京口,使之成为荆扬之争中建康的有力后盾。北府兵在东晋后期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赖自郗鉴起的长期经营,谢玄在短期内并不能组建这样一支足以左右南北关系的军队。

为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和抑制上游桓氏势力东山再起,抵御前秦南下等,谢安打算重新规整北府军队。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十月,朝廷任命谢安侄子谢玄为南兖州刺史,负责筹组新军。谢玄随即把南兖州的军事治理机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移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募集流民帅,组建北府兵,兼招募徐、青、兖三州流民。当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刘牢之等数人以骁勇应选,谢玄任命刘牢之为参军,率领精锐作为前锋。因为晋朝百姓称京口为北京,所以当时人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北府兵虽然组建匆忙,并无精良装备,亦无正规训练,但是因为流民帅长期率领军队与北方异族作战,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三州南渡流民在落户之前皆是半武装性质,颇为强劲,因而北府兵的整体实力十分可观。且太元四年(379)五月,前秦兵俱难、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战,北府兵更是表现神勇,成为击败前秦的中坚力量。北府兵的军事实力使它成为各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北府将领也成为左右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

建立

王夫之关于北府兵建立的论述:“谢安任桓冲于荆、江,而别使谢玄监江北军事,晋于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相权,以图中原,一举而两得矣”。桓和谢是东晋四大门阀之二,所以两者既有争权夺利的冲突,也有维护士族阶层权益的本能。从东晋政府整体的利益出发,谢安很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关系,平衡了谢桓两大家族的力量。

东晋所辖境土主要为荆、扬二州。荆州位居上游,地广兵强,是防止北方南下的重要据点,设有强有力的都督府,“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扬州为京畿之所在,乃立国根本。三吴及浙东是谷帛的重要基地。但是“建邺拥天子以为尊而力弱,荆襄挟重兵以为强而权轻”(读通鉴论),这种“枝强干弱”的局面,就成为荆扬之争的根源。

继督荆州的桓冲把扬州的军权让给谢安,双方互相协作,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面对咄咄逼人的北方,谢安深知原来的世兵制军队腐败不堪,根本对付不了前秦的军队,于是选派“有经国才略”的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北镇广陵,组建北府兵。

北府兵是在太元二年(377)十月,谢玄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时组建的。《资治通鉴》孝武帝太元二年十月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晋书刘牢之传》则对此记载较详:“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这里两个问题,第一,北府兵之得名由来。《通鉴》胡三省注:“晋人谓京口为北府。谢玄破俱难等,始兼领徐州。号北府兵者,史终言之”。谢玄太元二年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开始招募军队;太元四年,打败后秦在淮南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于是他统帅的这支军队便正式称作北府兵。其实,北府之名起自东晋之初。《世说新语》卷六排调第二十五注引《南徐州记》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据《晋书 王舒传》:王舒在宣城公司马裒(póu)死后,即代裒镇除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军事。 据《晋书 元帝纪》与《通鉴》卷九十,司马裒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广陵,事在建武元年(317)三月,同年十月薨,王舒代裒镇广陵当在此时。时元帝尚称晋王,次年三月才即帝位,说明北府之号起自东晋之初。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二二《王恭传》:“都督以北为号者累有不详”条下云:“按徐、兖二州都督以北为号,故有北府之称”。说明北府兵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南徐、南兖二州都督以北为号。诚然,徐兖二州都督并不一定都以北为号,徐兖二州都督或刺史的治所也有广陵、京口、下邳、淮阴、金城、合肥等处的不同。但自东晋初王舒以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将镇广陵后,徐兖二州都督或刺史习惯上一般都以加北为军号;广陵、京口作为北府镇所的次数也最多,因此东晋人按习惯均可称徐兖二州都督府为北府。然此时广陵和京口镇府所辖之兵,虽为北府之兵,却并不是后来特称的北府兵。直到太元二年谢玄以京口、广陵为基地招募组建起来的新军,才在历史上特称为北府兵。第二,北府兵的人员组成。北府兵既然是以京口、广陵为基地组建而成的,而京口和广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兖州是东晋北来侨民最多的地区,仅南徐州所属就包括徐、兖、冀、青、幽、并、扬七州郡邑,侨寓人口计二十二万之多,超过当地居民二万余。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