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节

《孟子》·第十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zhìchénérguīwángjiùjiànmèngyuēqiányuànjiànérshìtóngcháoshènjīnyòuguǎrénérguīshíérjiànduìyuēgǎnqǐngěrsuǒyuàn
  • wángwèishíyuēzhōngguóérshòumèngshìyǎngwànzhōngshǐ使zhūguórénjiēyǒusuǒjīnshìwèiyánzhīshíyīnchénérgàomèngchénshízhīyángàomèng
  • mèngyuēránshízhīshǐ使shíwànérshòuwànshìwéisūnyuēzāishūshǐ使wéizhèngyòngyòushǐ使wéiqīng

注释

1致为臣而归:指孟子辞去齐宣王的客卿而归故乡。致,在古代有“致仕”、“致禄”、“致政”等多种说法,其中的“致”都是“归还”的意思。

2时子:齐王的巨子。

3中国:在国都中,指临淄城。“中”在这里是介词,“国”即国都。

4万钟:钟,古代量器,一钟合六石四斗。齐国量器有豆、区、釜、钟四种。每豆四升,每区四斗,每釜四区,每钟十釜。万钟为六万四千石。

5矜式:敬重,效法。

6陈子:即孟子的学生陈臻。

7季孙:赵歧注为孟子的弟子,朱熹则认为“不知何时人”。

8子叔疑:人名,与季孙一样不可考。

9龙断:即“垄断”。原意是名词,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后逐渐引申为把持、独占。

10丈夫;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11罔:网罗,搜刮。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的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在齐宣王面前表述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坚持的内容。孟子以深厚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对权力的诱惑表示坚定的拒绝。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强调道德的至高无上,是对道德的高度赞美,也是对个人品格的高度要求。

首先,孟子的这段对话,表达了他对道德的坚定信仰。孟子明白,权力和富贵是有可能腐蚀人的道德的,因此,他坚决地拒绝了齐宣王的邀请。在他看来,接受齐宣王的邀请,就是放弃了自己的道德理想,这是他无法接受的。这种坚定的道德信仰,体现了孟子高尚的道德品格。

其次,孟子的这段对话,也表达了他对道德的深刻理解。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他用“贱丈夫”寓言,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那些只看重物质利益,忽视道德价值的人,就像那些只看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商人,最终必然会自食其果。

再次,孟子的这段对话,还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独立思考。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应该独立于权力和富贵。他用“龙断”寓言,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那些只看重权力和富贵,忽视道德判断的人,就像那些只看重商业利益,忽视道德判断的商人,最终必然会遭到社会的谴责。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的深厚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展示了他对道德的坚定信仰、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这不仅是对道德的高度赞美,也是对个人品格的高度要求。这种对道德的崇尚和坚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孟子思想的魅力所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