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七节

《孟子》·第七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xuānwángwènyuēhuánjìnwénzhīshìwén
  • mèngduìyuēzhòngzhīdàohuánwénzhīshìzhěshìhòushìchuányānchénwèizhīwénwáng
  • yuēwángyuēbǎomínérwángzhīnéngyuēruòguǎrénzhěbǎomínzāiyuēyuēyóuzhīyuēchénwénzhīyuēwángzuòtángshàngyǒuqiānniúérguòtángxiàzhěwángjiànzhīyuēniúzhīduìyuējiāngxìnzhōngwángyuēshězhīrěnruòzuìérjiùduìyuēránfèixìnzhōngyuēfèiyángzhīshíyǒuzhūyuēyǒuzhīyuēshìxīnwángbǎixìngjiēwángwèiàichénzhīwángzhīrěnwángyuēránchéngyǒubǎixìngzhěguósuībiǎnxiǎoàiniúrěnruòzuìérjiùyángzhī

注释

(1)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2)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3)无以:没有什么可说的。

(4)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5)之:动词,去,往。

(6)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7)觳(hú)觫(sù):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8)爱:吝啬。

(9)褊(biǎn):狭小。

(10)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11)隐:疼爱,可怜。

(12)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

(13)庖厨:厨房。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评析

此段文言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齐宣王与孟子之间关于仁政和王道的对话。其中,孟子巧妙地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保民的重要性,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教育方法。

首先,孟子对齐宣王询问的齐桓、晋文之事以未闻为由避开,转而谈论王道,体现了他的机智和敏锐。他准确地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引导其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君主。通过询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将话题引向了仁政和王道,为后文的深入阐述奠定了基础。

接着,孟子通过讲述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进一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己的仁爱之心。他称赞齐宣王的行为是“仁术”,即仁爱之道,从而激发了齐宣王对仁政的认同和追求。同时,孟子也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仁政的具体表现,即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死和福祉。

在论辩过程中,孟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等,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例如,“是心足以王矣”一句以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齐宣王的赞美和鼓励;“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则以安慰的语气缓解了齐宣王的疑虑和困惑。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论辩的感染力,也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孟子还通过讲述君子远庖厨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仁政的思想内涵。他认为君子应该远离杀戮和血腥,以保持内心的纯净和仁爱。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也表达了他对于和平、仁爱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此段文言文通过记录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教育方法。他以仁爱为核心思想,通过引导、赞美、安慰等方式让齐宣王认识到自己的仁爱之心并激发其对仁政的追求。同时,孟子也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仁政的具体表现和思想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的思想和理念。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