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五节

《孟子》·第十五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téngwéngōngwènyuēténgxiǎoguójiéshìguómiǎnyānzhī
  • mèngduìyuēzhětàiwángbīnrénqīnzhīshìzhīmiǎnyānshìzhīquǎnmiǎnyānshìzhīzhūmiǎnyānnǎishǔlǎoérgàozhīyuērénzhīsuǒzhěwénzhījūnzisuǒyǎngrénzhěhàirénèrsānhuànjūnjiāngzhī

注释

(1)皮币:动物毛皮和丝绸布帛。

(2)耆:(qí齐)《•鲁颂•閟宫》:“俾尔耆而艾。”《礼记•曲礼》:“六十曰耆。”《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礼记•射仪》:“耆耋好礼。”《说文》:“耆,老也。”古称六十岁曰耆。即老年人之意。

(3)梁山:在今陕西乾县西北。

(4)归市:去集市。

(5)二三子:古代习语,犹今之“你们这些人”。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竭力去侍奉大国,却不能免除威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从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那里。(周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遭侵犯。于是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来。邠地的人说:‘是个仁人啊,不能失去他啊。’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不是能自作主张的,拼了命也不能舍弃它。’请您在这两种办法中选择吧。”

评析

此段文言文内容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录了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主要围绕小国如何自处及应对大国的压力进行讨论。孟子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为滕文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策略选择。

滕文公作为小国之君,面临大国的威胁,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询问孟子,即使尽心尽力侍奉大国,仍然不能免于祸患,应该如何应对。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滕文公的问题,而是先举了古代大王居邠被狄人侵犯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无论是用皮币、犬马还是珠玉来侍奉狄人,都不能使邠国免除灾难。最后,大王决定放弃故土,迁徙他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孟子通过这个历史典故,向滕文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君子不应该用养育人民的土地来伤害人民。这也意味着,在面对强敌时,与其牺牲人民的利益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不如寻找更为长远和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孟子给出了两种选择供滕文公参考:一是效法大王,迁徙他地,以保存实力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二是坚守故土,不惜一战,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两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取决于滕文公对于国家和人民未来命运的判断和抉择。

从写作手法上看,孟子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时,他也非常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得整段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

从思想深度上看,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土地和财富的多少,更在于其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他反对用牺牲人民利益的方式来换取和平或发展,而是主张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制定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

总的来说,《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的这段对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和研究这段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和人文关怀精神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和思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