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 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一节

《孟子》·第一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池:即护城河。

4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放弃。

6域民:限制人民。域,限制.

7畔:同“叛”。

8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向滕文公阐述其政治理念的一段话。孟子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政治观点,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人和是统治的根本。这段话反映了孟子的儒家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义。

首先,孟子通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表达出其对于战争胜败的独特见解。在孟子看来,天时虽然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败;地利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败。真正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和,也就是人心的向背。这是孟子的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也是他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次,孟子通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在孟子看来,得道者能够得到人心,因而能够得到多助;失道者则不能得到人心,因而只能得到寡助。这是孟子的道德政治观,也是他对于道德在政治中作用的深刻认识。

最后,孟子通过"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论述,表达出他的政治智慧。在孟子看来,君子如果能够得到人心,就能够无战而胜;如果不能得到人心,就算战胜也是徒劳。这是孟子的政治策略,也是他对于道德政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话是孟子的政治哲学的精髓,反映了他的儒家政治思想。孟子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得到人心,而得到人心的关键在于道德。这是孟子的政治才能,也是他的政治智慧。因此,这段话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